正在阅读: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07-27 14:5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山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 杜学文

  在现代化程度日益加深、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今天,《桃花源记》为何仍然魅力不减?大概是因为,该文为我们描绘的生活景象与人的本性相通。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这个桃花源,就是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高尚之境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向往的生活》节目照

  近两年,一批以田园生活为主题的综艺节目受到了观众喜爱,包括《三个院子》《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等。尽管在城市,可以享受到现代文明带来的更多便利,也往往有更好的发展机遇,但其快节奏的生活、被钢筋水泥挤压的空间、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等,总让我们觉得少了点什么。在这种反思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乡村、土地、山川、草木、花鸟,以及在此之上的田园生活,成为疲惫心灵的慰藉。

  事实上,人类从未割断自己与大自然之间联系的脐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我国最早的诗歌《击壤歌》,被评价为“自然中见淳美,朴拙中见太平”,描绘了远古先民自由安闲、自给自足的惬意生活。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宏大的篇幅,却以精炼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揭示了一种具有永恒意义的生活理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桃花源记》意境图

  类似的诗句还有很多。田园诗派,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力求探寻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在人面前,大自然是多么苍茫高远,所谓“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而人,又是多么渴望拥有像大自然一样雄阔辽远的情怀,所谓“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除了诗歌,相关题材的散文也是不胜枚举,例如《小石潭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醉翁亭记》《登泰山记》等。在文人笔下,人与自然从来都是一体的。山水有多么高远,人的胸怀就有多么壮阔。

  从人的社会形态来看,在这些作品中,还要数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1600多年前,本有一腔抱负的陶渊明辞去了彭泽县令,开始了归隐田园、躬耕僻野的生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这片淳朴恬静、安宁和乐的桃花源中,陶渊明寄托了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桃花源记》意境图

  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大概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这篇几百字的散文将会流传千古,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该文以虚景实写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个似有若无的人间仙境——桃花源。关于桃花源的种种情状,作者描写得十分细致逼真,却又在文末告诉读者,这美丽、诱人的桃花源找不到了。如此一来,让读者自然生出了心向往之、扼腕叹之的复杂情感。在陶渊明笔下,桃花源是一个凝固了的存在。从空间来看,它与外界没有联系,处于一种不受世间纷扰的“间隔”状态。从时间来看,这里的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对外界的认知还停留在“先世避秦时乱”。这里民风淳厚,到处洋溢着一股清新质朴的气息。与东晋时期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相比,桃花源可谓一种具有超越意义的理想之境了。

  如果说,在农耕文明时代,人们期盼能够远离战乱,过上一种“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与四时节令、自然循环相统一的生活。那么,到了今天,在现代化程度日益加深、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时代,《桃花源记》为何仍然魅力不减?大概是因为,这篇绝妙之文为我们描绘的生活景象与人的本性相通。现代化,虽然极大地改善了人的物质生活,却也对人的内心世界、价值伦理形成了冲击挤压。对财富的无限追求,各种欲望的不断膨胀,严重地背离了人顺应自然的天性。而在“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的情境之中,人们往往可以尽情尽兴、怡然自乐。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这个桃花源,就是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高尚之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田园生活类综艺节目热播,也就不足为奇了。(杜学文)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乘船而去》:田园将芜,载一叶扁舟归家

  • 以时代化表达,揭开五千年中医药文明的神秘面纱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