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守住中国电影音乐之魂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守住中国电影音乐之魂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08-29 10:4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陆正兰

  “现在电影音乐越来越独特,却越来越经不起推敲了。”8月19日,著名导演田壮壮做客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与影视音乐制作人廖嘉伟对谈“光影传奇 纵横人生”。电影作为一门综合的视听艺术,音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中国电影音乐也跟上了节奏,不少作品在音响表现力上,通过技术处理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然而,这种似曾相识的好莱坞大片音乐风格,每每让人有种难抑的失落感——中国音乐风格,为什么遗失了?

守住中国电影音乐之魂

《战狼Ⅱ》

  例如去年7月上映的《战狼Ⅱ》,作为一部现象级作品,可谓口碑票房双丰收。《人民日报》评价说,《战狼Ⅱ》至少在三个方面,为国产电影树立了标杆:精益求精的制作是成功基石,故事与人物的时代感是创作灵魂,类型定位和创新是接受保障。俗话说,艺无止境。《战狼Ⅱ》也并非无可挑剔。音乐方面,明星歌手加西方作曲家的配乐模式,打造了一场听觉盛宴,极富大片质感。但遗憾的是,缺乏本土特色。

  技术进步,让中国电影音乐在变得细致、丰富和工业化的同时,也容易失去文化色彩。高价请明星歌手献唱,有效拉动了粉丝票房,却让电影音乐降低了对品质的追求,减弱了对品质的挖掘。如果一味模仿西方,忘记了音乐要契合电影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便很可能会经不起推敲,更遑论传得开、留得下。“电影视听语言最美妙的地方,在于聆听与观看过程中,能看到情绪里的迷茫、悲伤、喜悦。”田壮壮表示。

守住中国电影音乐之魂

《城南旧事》

  事实上,中西方电影音乐,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好莱坞电影音乐,早期受到了舞台剧音乐的影响。歌剧为每个角色谱写主题音乐的手法,被移植到了电影艺术中。电子音乐合成器的诞生,使得新的音乐形式横向扩展。电影音乐,随之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著名作曲家,例如为《大白鲨》《辛德勒名单》《星球大战》《哈利·波特》配乐的约翰·威廉姆斯,为《雨人》《珍珠港》《狮子王》《盗梦空间》配乐的汉斯·季默,为《敢死队》《速度与激情》《惊天魔盗团》《钢铁侠3》配乐的布莱恩·泰勒,他们的音乐风格串联起来,几乎就是好莱坞电影配乐的一条演进路线——从注重旋律主题,到注重音响节奏,再到各种风格融合。但贯穿其间的,是不变的交响化传统。

  而中国电影音乐,起步于中国戏剧模式,保留了许多独特的造型、写意及诗性模式。例如1983年上映的《城南旧事》,主题音乐《送别》不仅把片段化的故事串联成一个整体,而且恰当体现了作品的情绪和主题。1985年上映的《黄土地》,之所以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一个重要原因是,音乐和镜头画面丝丝入扣,体现出一种中国化的诗性风格。1991年上映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音乐融合了京剧艺术风格、笛子的苍凉浑厚,以及女声无词哼唱,与作品主题、人物形象构成了绝妙的中国乡土配合。

守住中国电影音乐之魂

《卧虎藏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李安执导的武侠动作电影《卧虎藏龙》登上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的领奖台。该片将中国的音乐元素,融进了刀光剑影、爱恨情仇的画面,让外国观众也能心领神会、陶醉其中。大提琴,被拉出了马头琴与二胡的音色。深沉而伤感的滑音,既有江南婉约的柔情,也有北方大地的苍凉。竹笛的明亮深邃、箫声的悠远神秘、琵琶的铮然细碎等,这多种民族乐器的音色,飘扬出了美妙的中国神韵。主题歌曲,则以精少音符来表达深远意境,给人“大音希声”之感。

  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但各个民族也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与文脉传承息息相关。著名音乐家叶小钢认为,中国音乐的速度审美感与其他民族不太一样,它的微妙感、不确定感,在谱纸上没法表现。著名作曲家瞿小松指出:“中国音乐,从心理上说是一种静态的东西。这种境界和超脱,很深邃。这是西方音乐那种动态的东西达不到的。”试想,如果把《洛杉矶之战》这类动作科幻片的配乐风格,即强烈的架子鼓、管弦乐大鼓、定音鼓与交响乐搭配的后现代摇滚,运用到中国功夫片中,是否相宜?这启发我们,中国电影音乐要想获得认可,应当有主见、有特色,与作品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优秀电影音乐,经久流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优秀成果,值得学习和借鉴。但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坚定文化自信,深挖中国音乐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守住中国电影音乐之魂,创造中国电影音乐之美!(陆正兰)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忘了我记得》:一场充满温情的陪伴之旅

  • 怀念蔡澜,洒脱叙事背后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困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