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将书院文化精髓发扬光大

将书院文化精髓发扬光大

2018-11-28 09:21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将书院文化精髓发扬光大

  ——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邓洪波

  11月24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光明网、湖南大学承办的“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网络传播活动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启动。活动将通过丰富的形式,来挖掘和展现书院的文化基因、时代内涵和社会价值,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那么,书院文化有何内涵,今天如何去粗存精、发扬光大?记者日前就有关问题,采访了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邓洪波。

将书院文化精髓发扬光大

  光明网:古代书院对传统学术建设有何重要意义,有哪些精神资源值得深入发掘?

  邓洪波:书院,源出于唐代私人治学的书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是开展藏书、读书、教书、讲书、修书、著书、刻书等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经过1200余年的发展,书院遍布全国各地,对教育、学术、文化、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以及学风士气、民俗风情的培植,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明代开始,书院走出国门,为中华文明的传播与当地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近代以降,因新学、西学的加盟,书院又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1901年,光绪皇帝发布诏令,改设大、中、小三级学堂,使书院由古代迈向近现代。

  古代书院对传统学术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书院和学术的一体化。这一传统,始于宋代理学和书院的结合。当时,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一批学术大师,承唐代书院整理典籍、辨彰学术之绪,以书院为基地,经营自己的学派,集成学术成就,再造民族精神,将学术与书院的发展推向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从此,书院作为一种组织,成为推动中国学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南宋以来,书院视学术为本分和生命。书院既是中国学术创新、展示的平台,也是中国学术的大本营、发动机。由程朱理学到王湛心学、乾嘉汉学,再到近代新学、西学,书院与学术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一种互为依托、互为表里的结构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书院是学术的基地,学术为书院的精神。而且,两者盛衰同时、荣辱与共,有着休戚相关的共同命运。

  书院,是古代精神资源的宝库。其中,学术创新、文化传承、社会担当等三个方面,今天尤其值得重视与发扬。学术创新,既是书院的精神内核,也是其千年不衰的根本原因之一。文化传承和社会担当,让学术创新有了历史与现实的视野,从而得以在兼顾传统和现代的正确轨道上进行。

  光明网:古今书院,在理念、体制上有何异同?今天的书院,应当怎样承担文化使命?

  邓洪波:古代书院,起源于官民二途。官办书院与官学具有同源性。这种同源性,使书院获得了合法甚至正统的社会身份,具有了与官学相同的一些组织形态特征,形成了正规化、制度化的特色。民办书院与私学具有同根性。这种同根性,使书院赢得了民间广大士绅的支持,力量虽然单薄,但绵长、持久而深厚。同时,也使书院有了与私学相似的精神风貌,形成了自由讲学、为己求学、注重师承等特色。

  官办书院和民办书院长期并存,使官学与私学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传统,对书院形成了既彼此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合力。书院教育,成为与官学、私学鼎足而三的独立运行体系。讲学、藏书、祭祀、学田,是古代书院制度有效运行的四大基本规制。近代以来,官学、私学式微,书院则以开放之势,接纳西方学校制度、先进科技知识,成为连接古今中外的一座桥梁。

  承认书院改制为学堂的事实,并充分肯定其作用,是重新接通古代与近代教育史血脉的关键。需要指出的是,二十世纪初,不是“废书院改学堂和学校”,而是“改书院为学堂和学校”。这在光绪皇帝发布的相关诏令中表述得很清楚。一“废”一“改”,差别很大。“废”意味着终止、中断,“改”意味着联系、延续。不同的理解,直接影响到我们对书院历史地位的判断。

  书院改制甫20年,蔡元培、胡适一些有识之士,由现代学校的短处,反观传统书院的长处,形成了大量的学术成果。萃升书院、勉仁书院、莲池书院、天目书院、学海书院、复性书院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旨在复兴民族文化。上世纪八十年代,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开始修复并开展活动。冯友兰、张岱年、汤一介等一批知名学者,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文化书院。书院研究和实践活动,风生水起。

  据不完全统计,今天以各种名目活跃着的书院,有五六百所。当代书院与古代书院,在理念、体制上并无根本差异,性质与使命基本一致。它们都是亦官亦私,在体制内外之间进行运营,为民族文化的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而努力。所不同的,只是时代特色。

  我们看到,今天凡具教育教学功能的书院,与古代书院一样,为了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读书人的文化需求,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类型和等级。例如,以阳明精舍为代表的一类书院,根植社会底层,依托民间力量,基本运行于现行教育体制之外。万松浦书院,在创造诗意、传承书院理念的同时,通过与高校的合作,而试图进入高等教育体系。新亚书院,则致力于引导师生修身养性,以“诚明”为标志,构筑具有宋明理想的精神家园。生存状态最好的,要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它以正统自居于湖南大学,拥有博士、硕士、学士授予权,在现代高等教育体制内开展教学与学术研究,保持了古代高水平书院培养高级人才、研究高深学问的全部功能。而且,以全国重点文物单位的身份投身旅游经济,谋求相对的自主与独立。这启发我们,书院发展得好,完全可以自立于现代高校之林,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多样性增添光彩。

  在民族生存危机基本解除、新旧观念破立之际,在“金钱至上”观念不断冲击道德底线的社会转型期,勇于面对社会问题、理论挑战,以全球化视野来重建中华文化最核心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是当代书院应该承担的文化使命!

  光明网:当前的书院建设,有何需要改进之处,怎样获得广泛认同、长远发展?

  邓洪波:传统书院的保护,重点要防止发展性破坏和破坏性重建。随着经济发展,许多书院被毁于都市计划和推土机下。这种发展性破坏,今天还在一些相对偏远落后的地区重复着。破坏性重建,表现形式不同。有些是不遵守“修旧如旧”原则,撤旧新建;有些是研究不够,把握不了书院的特色,甚至出现认识偏差,达不到预期的社会效果。

  新兴书院,则普遍面临着经营难题。这种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定位不够准确,缺失了书院的人文精神。今天,书院大范围兴起,从文化传承角度而言固然是好事,但根本问题在于,现代书院复活的,究竟是形式还是精神?如果只满足于重新修复书院,将之纳入所谓的文化旅游,或者硬生生地将四书五经纳入学校课程,这与书院精神就是不相符的。现代实体书院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有学识、有研究精神、不专注于利益的学者潜心研究、总结和传播;另一方面,也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什么才是书院之本,这样才能持续发展。

  二、经济来源没有保证,发展后劲不足。经济来源,是书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官办书院,有政府作为后盾,各方面比较有保障。民办书院,一般是自负盈亏,一旦建设者或投资者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便有可能无法支撑下去。另外,建设资金的匮乏,也可能导致书院精神背离初衷,走上低俗化道路。

  三、缺乏强有力的组织者,以及应有的秩序和完善的发展体系。现代书院,大都是由民间力量兴办的,难以保障运营方式的合法化、规范化和有序化。例如,因尚未获得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准生证”,许多书院没有学位授予权。现代书院办学,如何与体制内教育、与整个社会结合起来,值得深思。

  今天,书院要想获得认同与发展,一定不能孤芳自赏、远离社会,躲进小楼成一统,而要积极面对社会问题,并努力提出解决办法。书院的主持者,要有广博的胸怀、恢弘的气度、强烈的使命感,以及重构社会伦常与价值体系的气魄。换言之,带着新的切实可行的理论,书院才能重新进入主流社会。否则,就免不了被边缘化的命运。

  光明网:书院教育,如何与现代教育和谐相融,更好地发挥各项功能?

  邓洪波:首先,需要政府进行有效引导,实施宏观调控。从大局出发,对所有现代书院制定相关标准,做到逐一审查、统一管理,引导其走上规范化发展之路。另外,现代书院南北、东西分布不均衡,制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鉴于此,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可由政府出资或以招商引资等形式,适当增加书院数量。

  其次,完善现代书院自身体制,实现与社会的接轨。建设现代书院,并非一时一事的工程,而是需要进行长远规划,几个要点如下:

  一、充实书院的经济基础,保证书院活动的连续性、持久性。大多数现代书院,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这对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其中一些,开始效仿古代书院有固定经济基础的做法,成效可观。

  二、明确书院人才培养机制。古代书院,往往通过讲会的方式传承义理,通过书院的条规落实行为,通过师徒父子的方式延续精神。现代书院,也需要发现和培养一批优秀弟子。尤其在精神上,要落实好书院的思想和理念,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三、提升书院人文精神,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若无对文化传统的认同,那么谈传承与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方面,要本着对个体德性的观照、对生命的终极关注,体现“以人为本”“人文化成”的精神实质和价值选择。在多元化社会,面对价值的失落、道德的滑坡,需要人文精神来挽救与重建。另一方面,要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与吸纳西方先进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做到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

  四、扩展书院交流平台。在信息传播方面,新媒体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与传统书院相比,现代书院拥有更广阔的宣传平台。内容传播媒介不再局限于报纸、杂志、图书,而是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手机等,全面拓展书院的核心价值观,前景明朗。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

[责编:刘冰雅]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和美乡村新春会:文艺赋能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 看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如何重塑现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