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狗十三》:孩子与成人间缺乏双向对话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狗十三》:孩子与成人间缺乏双向对话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12-13 16:3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周贤英

  曹保平的电影《狗十三》没有一般国产青春片里的问题青年、反叛与暴力,更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戏剧性,而是以青春成长为切口,多角度呈现中国式家庭的真实形态。这是一部由细节、日常生活场景、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组成的影片,影片中每个角色的情感发展也都具有现实生活的逻辑性。所以看电影《狗十三》,很容易让人产生代入感,就像被人从背后推着走进自己的回忆,让我们看到大多数人的青春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叛逆残酷,更多的就是在这样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氛围里慢慢妥协。

《狗十三》:孩子与成人间缺乏双向对话

  成长的阵痛

  曹保平说:“没人注意到我们是在什么时候突然长大,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很残酷,我想带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狗十三》采用了严格的顺时、线性叙事结构,围绕李玩这个人物展开叙事,重要线索是一只叫“爱因斯坦”的狗。狗作为电影中极具象征意义的存在,与李玩的心理发展轨迹紧密相连。狗的出现和丢失不断碰撞出新的故事情景,呈现了李玩从懵懂童年到懂事成年里的变化过程。

  该影片能让人产生共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角色设置的成功。一方面,李玩这个人物平凡普通,是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女孩,没有青春片里校花的高配人设:她戴着牙套、冒着青春痘、发型随意,在人群中不会是引人注意的存在,因此,李玩这个人物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另一方面,将“爱因斯坦”和人物命运相连,在影片中调动狗的参与是很讨巧的,导演有意将“狗”隐喻化,这种不直说的表达方式,更能让观众体悟到成长的疼痛。

  李玩的情绪表达直接又隐忍,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孩子普遍的心理状态。她会因为父亲替自己报了英语班生气;因为“爱因斯坦”的丢失而疯狂寻找;因为拒绝大人为她营造的“这就是爱因斯坦”的谎言而选择将狗扔掉;也会因为挨打而道歉,然后躲在角落偷偷哭泣;因为弟弟的生日,在人群中保持着假笑;为了不驳回大人的面子,吃下狗肉……李玩的懂事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样的处理方法使得人物的转变具有现实的逻辑性,故事也更真实可信。

  导演以一种直接裸露的方式表现成长的残酷,虽然描述的都是简单日常的故事情节,却从最平常的事件中触摸到人类最深挚的情感。电影中李玩的两场哭戏颇具看点:第一场“爱因斯坦”走丢了,李玩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哭泣,背景音乐是狂躁的摇滚乐,将李玩的悲伤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出这时的李玩还处于以自我主义为中心的孩童阶段。第二场是李玩被爸爸打了之后,躲在浴室里的戏份。画面中的人物动作缓慢,音乐节奏也较前一段有所缓和,没有了哭声带给人们的压抑感受,在一种引而不发的状态中为找狗事件画上了句号,也同时完成了人物的成长蜕变。

  成人的法则

  与孩子的世界相对应的就是成人的世界,导演以中国式的社会形态、家庭形态真实地两者呈现出来。导演价值判断缺席,并没有在电影中做出太多的批判或者讽刺,而是将思考和选择留给了观众。

  影片一开始,父亲以他固有的社会经验和价值观念,为女儿做出有益于她发展的决定,这是仿佛是大多数中国式父母之爱的基本形式,它蛮横、专制,甚至有点不讲道理。影片中从不同的大人口中反复出现“听话”“懂事”的字眼,最终目的在于把你培养成为懂事听话的人。当说服行不通,孩子没有成为自己所期望的样子时,打一棍子再给一颗糖,也成了典型的中国式教育方式。

  成人的生活状态并不是影片表现的重点,但这种状态时刻充斥在日常生活场景之中,在细节之处触动人心。比如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大人面对“爱因斯坦”丢了的事实,不是想着怎么找丢了的狗,而是想着怎么能让李玩安静下来,于是,他们集体编造谎言,营造一切如初的假象。这是大多数中国家庭处理孩子问题的方法,将对待孩子的哄骗艺术发挥到极致,共同编造“集体谎言”,认为一旦遇到问题,哄哄就好了。而大人的哄骗艺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普遍性,所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是非对错的评判标准。

  影片中最能体现成人生活状态就是饭局,饭局的重点不在“饭”在“局”。影片中的饭局将成人的人际关系描摹得淋漓精致,虽导演并没有着力表现,但细微之处见惊雷。比如饭桌上张总大谈文化、低调,一副淡泊名利的“圣人”形象,嘴里却又说着别墅、大红袍,饭桌上的其他人说着奉承话讨张总的欢心,真真假假难辨,导演大金表的特写也是点到为止,整场戏都在往内收,重点都在镜头没有表现出来的故事上,这种处理真实地展示出成人世界的群像。正如曹保平所言:“这就是日常生活,我们每天都在面对,中间有普通却被我们忽视的细节。如果撕开了看,会比我们想象的惊心动魄。”

  导演将镜头聚焦在中国式“爱的教育”、青少年的成长、重男轻女思想、成年人的社交等诸多现实问题,显示出导演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良心,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关注“人”的情感上,无论是李玩成长过程中残酷的妥协,还是表现成人世界的法则,导演没有植入孰是孰非的价值判断,而是直呈“每一个大人曾经都是孩子,每一个孩子最后都会是大人”的真实状况,让孩子和成人形成双向的对话,期望他们在其中找到最好的相处方式。(周贤英)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在人间》:高概念叙事为何没有软着陆?

  • 从《人生海海》看现实题材纪录片的类型化叙事突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