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石川
元宵节如期而至。与春节的繁盛与端庄相比,元宵节的底色是浪漫的,飘洒着柔情蜜意。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到“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元宵节的诗情画意,温情脉脉,温润人心。
唐代诗人崔液在《上元夜》中写道:“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唐伯虎有写有元宵诗:“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这说明元宵节不只是情人相会的佳节,也是人们赏花灯的时节。
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看烟花,走百病……与元宵节有关的风俗至今仍有极大生命力,也是我们今天过元宵节的保留项目,这正体现了文化的力量。每个传统节日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有承载着独特使命,展现着鲜明的“个人”气质。元宵节自然不例外。过节过的是什么?不就是在喜气洋洋中抒发情感,在其乐融融中体会幸福?文化是抽象的,也是具体可触的,在充满仪式感的节日中,我们才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核。
有作家说,春节是个“制约”的节日,而元宵节是个“叛逆”的节日,是年轻人的节日。春节时合家团聚,作为子女在家孝敬父母,但在元宵节,年轻人走出去,在热闹中寻找高雅、美丽。此说不无道理,更应该看到的是,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受众,都浸润着国民情感,都沉淀着文化传承。
而随着时间推移,过元宵节也不再拘泥于传统“套路”,而是日渐加入了新“玩法”。有个细节是,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日前表示,今年元宵节,紫禁城将有史以来第一次开夜场。“每隔5米一个红灯笼,在我们城墙上,300多个红灯笼串起一条红龙,把5个展馆连在一起,我们希望能够把紫禁城的一些古建筑打亮,举办上元节之夜。欢迎大家到故宫来,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将会在屋脊上演”。
此言一出,舆论倍加关注,有消息称,未几,门票即告罄。此前,故宫博物院“紫禁城里过大年”活动。报道称,故宫“恢复”康乾盛世时紫禁城里过春节的排场,很多压箱底的文物,例如宫灯、福字、门神都要拿出来,第一次和观众见面,整个故宫变为一个巨大的展厅,这可是故宫迄今为止最盛大的一次展览。
无论是紫禁城里开夜场还是故宫变成大展厅,名义上是为节日助兴,实际上展现了文化的魅力。这种做法,不是单纯的怀旧,也不是复古,更不是“凭吊”,而是通过挖掘精华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活起来,通过精准展览激发民众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其实,过节的形式一直在变化,有传承也有创新。过节,离不了传统仪式,也不可缺少新鲜元素。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走出“故纸堆”,取决于我们如何改造。在坚持传统的同时,多一些时尚化表达,以更为接地气的方式引领民众参与,以更契合时代精神的做法提升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不仅让传统仪式活起来,更能火起来。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我们对待传统节日,也需要如此,只要善于推陈出新,传统节日就能勃发出更强劲的活力。
“庭前犹积残年雪,良辰又到元宵节。人寿月团圆,红妆围绮筵。银花开火树,竞看龙灯舞。装点似承平,繁华不夜城。”在欢庆元宵的同时,多一些浪漫与想象,我们就会更有文化自信,更有动力拥抱优秀的传统文化。(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