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如何抵达诗文俱佳的盛景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如何抵达诗文俱佳的盛景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3-15 10:0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如何抵达诗文俱佳的盛景

——兼谈“文学市场”

  作者:刘巽达

  近日,诗人陆萍在貌似“沉寂多年”后突然推出两本诗集《玫瑰兀自绽放》和《生活过成诗》,且很快告罄再印,令我略感讶异。在我印象中,与她同时代“暴得诗名”的诗人,泰半已然过气。而陆萍呢,表面上看,似乎同样“沉寂”了,但这个“沉寂”,只是源于“主流媒体”的视角;倘从“文学市场”的角度看,她既不“沉”,也不“寂”,而是相当的跳脱与活跃,其粉丝东西南北自发地聚拢,聚拢过程从量变到质变,终于衍成气象。

如何抵达诗文俱佳的盛景

1988年陆萍在印度博帕尔出席亚洲诗会

  遂触及“文学市场”的话题。在中国的语境里,“市场”一词有时是褒义词,比如“市场经济”;有时又是贬义词,比如“艺术市场化”。然而,市场就是市场,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只要在情在理在度,无可非议。文学艺术怎么可能没有市场呢?作品出版,难道不想让更多读者看到吗?只是曾经一度,我们“字典”里的读者和观众,只有一个向度罢了。这个向度,就是所谓的“主流读者”“主流观众”。

  然而“主流”正在转型。倘若你问年轻人:看电视剧多呢还是看网剧多?是读平媒多呢还是网媒多?不言而喻,答案是后者。撇开“网上内容泥沙俱下”的话题,只谈阅览方式的改变——只要稍稍冷静地想想,不难得出结论:你的作品,倘若脱离了网络传播,其影响力必然大打折扣。所以,关于“谁是主流”的答案,就阅览方式和总体人数而言,可能需要与时俱进地适当“改写”。

  陆萍的诗歌,并不是突然地走俏。只是因为两本诗集的集中出版,犹如刮过一股旋风,有了一点恣肆的意态。其实在“诗歌市场”里,她是始终意气风发的,只是我们很多人并不留意那个市场,孤陋寡闻罢了。我们不知道,十多年以来,当陆萍的诗作在自己的博客上登场时,有一个“读者市场”正在悄悄开放。

  这些年来,天津的小雨、广西的老陈、湖北的老王、还有云南的小凌、山东的老孙、江苏的小张等等,这些素昧平生的陌路知音以巨大的热诚,汇成一个“陆萍的读者市场”。他们似乎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市场”,却恰恰成了名副其实的“主流”。主流不是看它在哪儿流,而是看它的流势和流量,现如今,主流往往在网上。

  那么,陆萍是怎样做到“拥有流势”的呢?我读了她的诗集,和本书作者老陈(陈胜辉)一样,心里有了答案。例如《诗是什么》中有句:“……诗是我生命中的生命/灵魂中的灵魂/也和我同食人间烟火/吃饭、睡觉、干活、打杂/不过,诗,她会在汉字繁杂的衣柜里/得体着装,代我在各个场合/出席讲话”。还有首《痛苦是我的私人财产》,可谓解读陆萍诗歌的钥匙,诗曰:“痛苦是我的私人财产/只能由我一人/痛完苦完/……无法赠予/也不能相送/哪怕有一天被复制被群发/这份痛苦/还是我的产权/她的私密无以复加/钥匙/藏在我血肉深处/密码/留在我灵魂秘殿/而且在许多鲜亮的时刻/我还动用笑容/为她保险”。诗于陆萍而言,已然是一种生命方式,它的种种苦痛难与人言,于是化为诗句,稀释痛苦,诗化人生,乃至凤凰涅槃。

  她的“沉寂多年”,是挣脱了名缰利锁,更是回归了自我。她那“用痛感来触摸人生”的写作,触发了“痛感的普适性”,于是被有效地传递和放大,知音渐多,有的甚至成了“铁粉”。这让我联想到另一位老友金宇澄的《繁花》写作,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同诗人陆萍沉寂多年一样,小说家金宇澄也是沉寂多年。忽一日,他在籍籍无名的“弄堂网”上肆意涂鸦。贴了数段文字之后,突然有读者催促“老爷叔,快点写,我等不及了”。被人期盼的动力,促使金宇澄每天下班急于赶回家操弄文字,日积月累,在与读者的互动中写就了日后“拿奖拿到手软”的《繁花》。无论是金宇澄还是陆萍,他们在不自知的情境下,撬动了那个“读者市场”。这样的读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无论是金宇澄小说的“文字之美”,还是陆萍文字的“诗性之美”,都是具备了某种灵魂的穿透力,在“文学市场”严酷的考验中脱颖而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

  谢世不久的著名译家、诗人屠岸先生眼光很高,但他对陆萍的诗却不吝赞词,评曰:“没有亲身经历的悲情,写不出;没有诗的蓄势,写不出;没有构建语言张力的勇气和爆发力,写不出。这些,是诗;但,也不是诗——或者说不仅是诗,是生命!是生命的沉潜、升腾、濒灭和复活!这样的诗,是‘做’不出来的。这样的诗,古诗中没有见到过。这样的诗,后人无缘模仿……”老先生的“溢美之词”并不夸张,因为得大自在境界的诗人陆萍,其写作动机是那样纯粹而美好:“选择写诗,是尊重自己内在的一种植入式的神秘召唤,尖锐地体悟日常,潜走人性;感受生死之间甚至时空之外,成了我写作最大的价值与乐趣。”

  然而这价值和乐趣的放大,却又得益于拥趸们的欣赏和互动。“读者是作者的衣食父母”,不能简单理解为物质意义上的“购买著作”,还要添加一层精神意义上的“赏读点赞”。在陆萍众多读者中,来自广西壮族的“老陈”,可谓高品质的鉴赏家。他与诗人素不相识,却是惺惺相惜,每每择其动心诗篇,向读者剖析陆萍诗中的韵味卓见和妙趣哲思。而且品读无商量,赏析无极限。蓦然回首,陆萍诗作的赏析文章已蔚然成集,可出专著矣。要不是陆萍欲寄赠她的签名诗集,这位老陈恐怕至今还不愿报上全名。

  我倒是更愿意记住这个隐没于茫茫人海中的“老陈”;因为这个极普通的“一般符号”,似乎更符合一段文坛佳话的构成要件。根据老陈后记中“陆萍是我三十年前就欣赏的诗人”之描述,推想他大抵是一位六零后。忠诚粉丝的欣赏与关注如一道光,照亮了诗人生命深处的岁月,和岁月里的寂寞和孤独。尽管那时的陆萍并不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道光的存在本身,就是陆萍追寻的人生意义。在陆萍诗集《生活过成诗》的封底,印有老陈的一句评曰:“跨世纪的诗歌创作达五十年,热情与质量不见衰减,且愈发丰沛。这与诗人一以贯之的艺术主张有关。生死、爱恨,人性人道,是其写作永恒的关切和诗心不老的根本。”

如何抵达诗文俱佳的盛景

  何谓“高山流水遇知音”?这本《陆萍诗歌赏析》,就是当下网络时代的一个绝妙新版本。其实何止老陈?那位天津的“素”,也是了不得的“陆萍知音”。正如本书附录中她文中所言:“每每读到陆萍老师的诗,常常眼睛一亮,心里‘呯’的一声,炸出万千感觉;诗歌的种子随机打劫,任你如何懈怠,已经在心里生根发芽了。”对陆萍诗的喜爱,源于心灵共鸣与人性的共震,然后从共情到移情,演变成忠实的“铁粉”。“素们”开始了经年累月地网上搜寻,把陆萍的诗作几乎一网打尽,并空中携手老陈,把陆萍的诗,有效地推向了更为广阔的读者市场。

  本书中,老陈的赏析文字精彩处不少,在此恕不一一援引。正是由于他到位的解读,才显示出“诗文俱佳”的盛景。于是我们看到,身兼微刊主编的素,精心选诗,发给老陈赏析评点,并以“一诗一评”的新媒体形式推送。接下来的情形却是始料未及:收藏、下载、转发、分享……陆萍的诗像长了翅膀飞得又高又远。好诗就是好诗,其光彩是遮盖不住的;况且老陈思想犀利、文字精美的赏析,很多读者会随他进入缪斯真正的殿堂;再是遍观当今,单个现代诗人作品赏析本,难觅踪影,于是《陆萍诗歌赏析》里的诗文,就增加了很多的读者。

  纵观上述一切,一个“文学市场”的大致轮廓渐渐清晰。首先要有“好文学”,要有撼人魂魄的佳作,才有撬动“好市场”的基础。但“好文学”不是必然引来“好市场”,它得有人去留意、关注、开发,而“铁粉”们就是最具执行力的人选。这本《陆萍诗歌赏析》的问世,在我看来正是“文学市场”的产物。有众多“陆粉”捧场,我对它的发行持乐观态度。我甚至觉得它的出版,会衍成一种“样板效应”,让更多的诗家与文家,受到启发和鼓舞,面对文学市场不再发憷和惶恐,而是与之共舞。若能如此,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我的文学之路也始于诗歌,彼时在军工厂,广播站里每天播放我激情昂扬的诗歌;后来进了大学,见高手林立,“诗情”有所收敛,不过“诗心”未死。中文系全年级举办赛诗会,我班挑出赵丽宏和我等三人,以敏捷作“命题诗”而拔得头筹。这些场景,已成模糊记忆。后来我又爱上了“诗话”和“词话”,不知是否可视作后来爱上“文艺批评”之滥觞?这本《陆萍诗歌赏析》,老陈的赏析颇类“诗话”,对于理解“陆诗”,具有阐释和提升的功用,间或还有举一反三的分析文字,让读者体悟诗歌创作的魅力。对此,我颇欣赏,与“陆诗”一并点赞。倘若老陈能够在“赏析”的理性层面上更深一层,那就更臻完美。写到这里,觉得自己过于苛求了。甭说老陈,就是大学里专门讲授诗词欣赏的教授,又有几人能达到古人“诗话”的境界?

  但愿这篇“非序之序”,能够对“文学市场”的话题有所助益,还请方家指教。(刘巽达)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 《雪豹》:走进生命的诗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