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吴伟琦
随着《披荆斩棘2025》播出接近尾声,有关节目赛制、舞台风格与整体表现的热议持续升温。相比首季节目播出时的热度和上一季收获的口碑,本季在节目初期因打破了往届参赛选手的年龄限制,引入00后新人男团引发了讨论,却难以带动全民层面的情绪浪潮,整体热度持续低靡。究其根本,问题不在单个舞台的成败,而在于节目选择了一条去竞争化的温和路径——看似实现了创新,却在温情叙事与竞演综艺的核心结构之间中陷入了摇摆。
代际碰撞有火花,中式舞台美学仍是亮点
《披荆斩棘2025》最大的创新亮点之一是汇聚了从“60后”到“05后”的跨越代际的参赛嘉宾,如由“大湾区”男星所代表的60后、“快乐男声”所代表的千禧一代、“TOP登陆少年”组合所代表的新生代。多代艺人的共同参与,带来了天然的戏剧张力:前辈的松弛感与新人的锐气、老一辈的时代经验与当代偶像制造的工业化标准之间的反差,使部分合作舞台产生了新的火花,证明“代际共振”依旧具有叙事魅力。
在舞台呈现上,节目梳理了四十年间的音乐脉络,将不同的舞台审美及舞台经验纳入同一评审体系,同时,其核心理念仍延续了“披哥”系列最鲜明的价值主张——坚持打造区别于韩式唱跳工业的“中国式舞台”。无论是融入武术、戏曲、意象化叙事的唱演舞台,还是在合作中完成传统与流行的互融,都体现出节目的审美自信与对文化意涵的坚持。这种努力不仅赋予舞台极高的辨识度,也持续拓展了中式舞台的美学可能,这是本季值得肯定的地方。
赛制创新削弱叙事张力,原生团反成舞台束缚
纵观整一季节目,“代际共振”的潜力并未在本季得到充分释放,问题出现在节目最自信、也最冒进的结构创新上——“原生团机制”。这一机制将大部分舞台都锁死在原有组合之内,取代了以往自由拆组、鼓励破圈的灵活模式,各个年龄段的成员各自成团,内部消化。这既消解了跨风格合作可能激发的化学反应,也将贯穿多季的个体成长叙事挤压成了单调的团体对抗。
从节目设计的角度看,“原生团机制”试图用成员间的“熟人关系”为舞台增强情感基础,使“团魂、兄弟情、怀旧”成为本季的叙事核心。以“快乐老咖战队”和“TOP登陆少年”组合为例,节目反复回忆他们共同走过的时光,感慨他们之间惺惺相惜的兄弟情。但问题恰恰在于:原生团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结缺少前因后果,兄弟情义可以被见证,却不能被预设。节目跳过人物羁绊的建立过程,直接输出结果,观众被要求相信团员间的深厚感情,却看不到故事、冲突及信任建立的细节支撑,最终“团魂”只能沦为一个空心的口号。
尽管本季节目给了大量篇幅展示“原生团对抗原生团”,强调各个团体所代表的独特风格,却大大限制了团与团之间代际交流与风格互换的可能。从社交媒体数据来看,真正引发热议的恰恰是那些跨风格、跨年龄的合作舞台,比如登上B站音乐区榜首的唱演舞台《烟火里的尘埃》,以及当季《披荆斩棘》首个进入B站视频热度排行榜前三的舞台《人间惊鸿客》。事实证明,比起知前因后果的熟人默契,观众真正期待的是代际合作模式所碰撞出的舞台火花。
去竞争化的节目理念压抑了个体的表现力
原生团机制只是表象,追根溯源,最大的问题是本季所推行的“去竞争化”的节目理念。节目力图塑造“互相扶持、相互体谅”的男性关系,其所展现的温情男性群像突破了传统理念对男性气质的刻板定义,在当下媒介环境中具有正向价值。然而,当节目在整体叙事上有意识地祛除对抗性、刻意削弱竞争张力后,舞台却难以真正点燃观众情绪。
作为竞演综艺,竞争从来不是为了制造对立,而是为了提供张力与成长的空间。竞争意味着突破,是意志与技术的对抗,是个体生命力的绽放。如果失去叙事张力,成长线便无法成立,舞台就失去了让人心跳加速的理由。对比之下,《乘风破浪的姐姐》系列仍能保持旺盛的话题度,正是因为它仍保留了一定的个人竞争与比赛悬念。而本节目更像一场温情的聚会——感动有余,燃点不足。
在慢综艺流行、温情叙事成为趋势的当下,《披荆斩棘2025》选择转向更柔性的表达,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舞台的竞争力被过度稀释,那么节目就会陷入尴尬处境:既不像竞技综艺够燃,也不像慢综艺够沉浸。另一档竞演类综艺《让我来唱》也提供了反例:节目选择将温情作为主基调,却缺乏足够的舞台高光与人物成长。它在话题度与热度上的疲软说明缺少核心表达的温情,无法支撑一档长期综艺应有的情节点。若回避冲突与碰撞,舞台质量便难以保证,个体就失去了展示的空间,故事自然也缺乏记忆点。综艺叙事中立体的“温暖群像”,从来不是由节目组预先设计好的,而是随着赛程进展,情绪在观众心中自然凝聚的结果。
作为一个已经步入第五年的老牌IP,《披荆斩棘》系列必须面对一个核心命题:节目的生命力究竟来自哪里?回归竞演综艺的本质,它既不在营销话术,也不在赛制,而在每一次舞台是否能让观众惊喜、共鸣。群像不是目的,舞台才是答案。竞争不是对立,张力才能点亮情绪。温柔与力量并行,才有重新点燃大众情绪的可能。
(作者系山西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