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都挺好》生动展现情与理的抉择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都挺好》生动展现情与理的抉择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3-25 10: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任编辑 闫伟

  当前的都市剧,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显山露水,乃至跻身所谓的“现象级”行列,往往需要聚焦一个热门话题,例如大城市生存的艰辛、小人物打拼的不易、原生家庭的牵绊、重男轻女的陋习、令人望而生畏的房价、剪不断理还乱的代际关系、择偶观的冲突和对抗等。电视剧《都挺好》,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籍此引发了舆论效应。

《都挺好》生动展现情与理的抉择

  当今,大众话题并不难找。社会转型期,传统和现代并存,喜悦和阵痛交织,机遇和挑战同在。在多维张力与压力下的生存个体,有着共通的关注焦点、宣泄槽点和心灵痛点。当用艺术的显微镜来透视家庭这一社会基元时,各种社会逻辑、伦理逻辑、情感逻辑、道德逻辑等,开始相互交错与碰撞。这既成了戏剧冲突的绝佳导线及载体,又成了让观众心生共鸣进而移情其中的故事场域。

  然而,如果仅把《都挺好》看作话题剧,则有些低估了其所承载的思想深意。全国观众,对苏家的几位极端化人设骂得不亦乐乎,同时又对剧情追得欲罢不能。这种颇具反讽意味的现象,映现出了“人人心中有却个个口中无”的中国式亲情的某种深层结构。千百年来,涵育于人情社会的生态之中,中国家庭的内部关系常常表现出“剪不断,理还乱”与“说不清,道不明”的特征。一句“清官难断家务事”,似乎可略道出个中原委。理在情面前,往往需要退居次位,但林林总总的家庭矛盾之根源,多数来自于含混不清又挣脱不开的那缕情丝。有说“有理走遍天下”,但单凭讲理,肯定难融于中国式家庭的氛围中;有说“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但完全不讲理,感情也恐难长久维系。合情与合理之间的矛盾和博弈,对于家庭关系而言甚是要紧。这种度的拿捏把控,需要“经验与智慧齐飞,外圆共内方一色”。

《都挺好》生动展现情与理的抉择

  在中国家庭之中,道德的制高点,经常会屏蔽或者压垮本来的是非曲直。电视剧《都挺好》,虽然尽力铺垫了某些合理化的前情,但苏大强的人设,仍稍觉有着脱离生活的奇葩感。同时,也把具有典型价值的家庭关系,展现得更为极致化乃至刺激化。如此自私冷血,做普通朋友尚不合格,遑论为人之父。然而,如若几位子女有一丝怠慢,则不仅会受到自我良心的谴责,更会成为社会舆论的众矢之的。

  家人的轻视,是最大的轻视。苏明玉最挥之不去、刻骨铭心的,是童年时期所遭受的歧视和虐待。让她同样深感痛苦的,还有现时现刻的“天人交战”。处在矛盾旋涡中,她平时口口声声不承认是苏家人,但关键时刻最像苏家人。身兼长子、大哥、丈夫与父亲四重身份的苏明哲,在“大家”和“小家”中,原本都应成为中坚力量,但实则稀松疲软。为了维系某种理想化的责任和亲情,他经常顾此失彼、一地鸡毛。被贴上“妈宝男”标签的苏明成,看似把父母亲情维持得细水长流,之后却一度在家庭和事业上身处巨澜。然而,话说回来,啃老归啃老,在父母身边的那份陪伴和长情,也是明哲和明玉所绝难做到的。

《都挺好》生动展现情与理的抉择

  可以说,苏家的几个人物及彼此关系尽管看似另类,其实在一些方面暗合着大多数人的生命体验。原生家庭,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因为无论优劣都是一种无从选择、无所遁逃的先天宿命。人生在各色困顿中的执着、妥协、纠结、挣扎、取舍、悦纳、宽恕、悲悯等,都是一种世间修行。家庭有时可以为生命的勃发加权赋能,有时也可能成为阻碍生命抵达彼岸的可怕“原罪”。处理好个体与家庭的辩证关系并非易事,但修炼一颗洞穿情理、豁达通透之心,必将获益终生。

  在各类人设的外化方面,《都挺好》依然保持了正午阳光的一贯水准。作为女主角,苏明玉让我们看到了从原生家庭的挤压和残酷社会的摸爬中,孕育出的坚硬外壳和敏感内心。那种内化于心的冷漠气质,不但是执拗性格使然,更是心灵最柔弱部分的防御盔甲。因此,越是有着拒人千里的孤傲,便越是唤起人们的疼惜念头与呵护欲望。姚晨的表演愈发纯熟了,尤其是把人物在旁人面前的坚不可摧与独处时刻的心绪倾泻,表现得既符合成长环境的氤氲结果,又不背离人性逻辑。同时,还表现出了较为理想的戏剧张力。高鑫饰演的苏明哲、郭京飞饰演的苏明成,都胜在凸显立体感的性格饱满性。这两个人物本身,很难用简单的好坏标准来衡量与评价,却每每让我们看到欲说还休的人生况味,以及焦头烂额的中年危机。女配角中,最让人惊喜的是高露饰演的吴非,把一个具有知性气质的年轻母亲和妻子塑造得自然、舒服,极少有表演痕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把夫妻之间的矛盾纠葛,处理得既处于人之常情基础上,又不乏情绪爆发力激起的戏弧。与之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媚气、阴诈、猖狂的林小娘相比,吴非无论外表还是内在都判若两人,这便是实实在在的演技。

《都挺好》生动展现情与理的抉择

  相较之下,除了几位台湾演员的表现稍显格格不入之外,所谓的“老戏骨”倪大红演绎的苏大强,也存在某种疏离感。虽然是个极端化人设,但好演员应该能够化解掉人设中不合理、不周全的成分。遗憾的是,倪大红已然很难摆脱长久以来形成的固化表演模式,存在着明显的标识性多于恰适性、个性化多于生活化的问题。脸上没表情,心里没别人,这样的父亲在现实生活中也许确实存在,但缺乏应当蕴含典型性的“艺术的真实”。

  回头看剧名,一句“都挺好”是典型的中国式口头总结与应付,蕴含了太多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酸酸甜甜。其实,生活本身比剧中故事,有着更耐人品咂的五味杂陈。(闫伟)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