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巴黎圣母院》演绎善恶美丑的交响乐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巴黎圣母院》演绎善恶美丑的交响乐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4-22 15:0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龚金平

  有时,一处景观、一座建筑会因某种机缘,与某件艺术作品产生联结,进而成了彼此羁绊、相互成全的关系。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自出版以来,令巴黎圣母院这座教堂名声大噪。而这处宗教建筑,也使这部文学作品熠熠生辉。虽然这个故事,可以发生在巴黎的任何一座教堂,但巴黎圣母院的宗教地位,以及作为巴黎重要地标的作用,使其在小说中,不仅是人物的生存空间和人格养育场所,更是承载了宗教、文化的象征意义。

《巴黎圣母院》演绎善恶美丑的交响乐

  小说《巴黎圣母院》的文学成就、思想意义毋须赘言。只是,小说流露出的对宗教虚伪性的批判,对禁欲主义的嘲讽,对于今天的许多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很陌生,甚至很漠然。而且,小说对底层劳动人民善良、友爱、舍己为人等品质的歌颂,也因在不同作品中重复过多,而令读者感觉迟钝。那么,这部小说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其超越具体时空背景的永恒意义在哪里?是雨果非凡的文学艺术成就,还是小说对于特定历史时空里社会人心的细腻描摹与准确把握?是小说中那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身上所凸显的人性光明与阴暗,抑或是通过善恶美丑的生动映照,完成的对于人性、生活的抨击与憧憬?

  一部诞生于过往时代的文学作品,对于当下的重要意义,是能够穿越厚重的历史尘埃,跨越无形的文化屏障,与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对人在精神上造成感染。这就不奇怪,小说《巴黎圣母院》自问世以来,多次被不同国家的艺术家搬上银幕。在所有版本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大概要数1956年版的法国电影《巴黎圣母院》。将一部皇皇十一卷本的小说,拍摄成为不足120分钟的电影,内容删减是必然的。这种删减,除了剪掉一些副线之外,就是大幅度压缩人物的前史,并简化矛盾冲突的过程。对原作在情节内容上做减法,不可避免地会削弱厚重感、丰富性,但对于容量有限的电影来说,这又是必经之路。

  1956年版电影《巴黎圣母院》,在开头时用旁白告诉观众:“几年前,本书作者在访问,或者更确切地说,在探索巴黎圣母院的时候,在钟楼的一个阴暗角落里,发现墙上,这个用手刻划的字迹。这几个希腊字母,使作者十分震动,他竭力猜测,这个痛苦的灵魂究竟是谁……”由于在影片中“作者”并不出场,这个叙述者更是隐身的,这个旁白就显得十分突兀和多余。更重要的是,影片在开头用的全部是小景别,甚至是特写来介绍巴黎圣母院,让观众关注教堂的石头结构所体现的拙朴与庄重,但观众对于教堂的整体面貌和风格,缺乏一种更为准确和全面的认识。从而,使影片所要探讨的教堂庄严与宗教虚伪,缺乏影像的依托。

  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的背景更为完整,人物的内心起伏也作了深入揭示。而1956版电影《巴黎圣母院》由于篇幅有限,不仅对人物前史付之阙如,更重要的是,片中基本都是扁平人物,都像是某个概念或符号,而不是血肉丰满、内心复杂的真实人物。在这些人物身上,除了卡西莫多之外,我们几乎看不到内心成长或者变化。他们以平面化的方式,以恒定的心灵轨迹,成为影片艺术世界中的一棵树,以站立的姿态成为一道装饰性的景观。人物之间的互动,更像是几个概念或符号之间的碰撞、映照与交锋,而看不到更为真实和感人的人性纠缠与内心挣扎。

《巴黎圣母院》演绎善恶美丑的交响乐

  例如,影片中的爱斯米兰达,是真善美的化身。她外表火辣性感、野性奔放,内心纯洁高尚、热情善良。主教克罗德则是丑的代言人,外表阴鸷扭曲,内心奸诈好色、虚伪残忍。弓箭队队长菲比斯,则体现了美丑的对比,外表英俊挺拔,内心无情无义、轻浮浅薄。卡西莫多,是另一个维度上的美丑映照,他外表丑陋可怖,内心却有着真诚善良、忠实勇敢的一面。这种设置方式,使得人物谱系异常清晰,人物性格也颇为明显,但观众可能很难求索人物的心理动机:克罗德为什么会好色成性以至到疯狂的地步,仅仅因为他是一名神父吗?爱斯米兰达身处底层,生计无着,为何可以这样纯洁无瑕?

  影片将人物在道德上分成善恶对立的阵营,在外表上也设置了美丑的对照。甚至,还将这种对比手法,延伸到场景设定上。例如巴黎圣母院的庄严与空洞,乞丐王朝的破败与欢乐。更进一步,影片还在克罗德与爱斯米兰达之间,呈现了两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清规戒律中的压抑扭曲与恣意自由中的率性奔放。除此,还有两种艺术创作的对比。流浪诗人创作的戏剧《圣母的审判》庸俗乏味,爱斯米兰达的舞蹈则欢快轻盈,甚至狂放张扬。在这种极为直接甚至表面的对比中,影片的主题得到了直白而强烈的表达。只是,这种表达在某种程度上,缺乏一种艺术性的氛围和光晕,而是以一种强有力的方式将倾向性灌输给观众。

  也许,观众会困惑,为何原作可以成为世界名著,电影情节却显得有些生硬,主题表达缺乏迂回和从容的艺术感染力?这是因为,原作有巨大的篇幅来铺垫、延伸和渲染,对人物的各种信息和心理,进行了细致铺垫,从而使人物更具真实感。同时,小说以大量抒情和描写,将主题表达以一种更为细腻、更为沉稳的方式,稀释在情节的海洋里。阅读时,需要从海量的文字信息中慢慢去感受、捕捉作者的倾向性。这,使得阅读过程更为柔和平顺,不会有生硬刻板之感。

  由于大幅度简化了原作的情节,导致影片在情节安排上产生了断裂和游移之感。本来,影片的核心冲突,应该是克罗德的情欲与宗教戒律之间的尖锐对抗。当他眼看着得不到爱斯米兰达之后,选择了毁灭爱斯米兰达。但是,当爱斯米兰达被卡西莫多带到巴黎圣母院之后,影片的核心冲突,被置换成保守势力与宗教庇护权之间的斗争。而当乞丐王朝的人攻打巴黎圣母院时,核心冲突又在乞丐的攻打与卡西莫多的誓死抵抗之间展开。尤其是卡西莫多与乞丐们对决时,固然体现了卡西莫多的决绝与英勇,但由于这是一场误会,反而使卡西莫多显得乖戾而疯狂,偏执而愚蠢。而且,影片将情节高潮放在这场对决上,使观众的情感认同很困惑:观众无法认可卡西莫多,但对于乞丐们在救援爱斯米兰达的公义之外,夹杂抢劫财富的私心,似乎也无法赞赏。

《巴黎圣母院》演绎善恶美丑的交响乐

  从电影编剧角度来看,1956年版《巴黎圣母院》在人物刻画、情节安排上,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究其原因,除了创作者在艺术上的把握失当之外,也因为在文学性思维与电影化思维之间未能合理地平衡与调整,过分拘泥于原作,未能以更大的信心和野心对原作进行符合电影编剧要求的重构。而影片之所以在观众心目中,仍能得到较为正面的评价,可能源于观众对原作的仰慕。另有一大部分原因,来自于爱斯米兰达的饰演者吉娜•罗洛布里吉达的出色表现。当然,如果撇开原作小说,1956年版《巴黎圣母院》作为一部独立的电影,在艺术上仍然有值得称道之处。

  前20分钟极为出色,充分发挥了电影艺术的特性和特长。作为一种氛围营造、背景设定、人物塑造,这20分钟颇具大家气象,不仅以直观的方式将许多抽象内容呈现给观众,而且许多细节看似漫不经心,但又丝丝入扣、直达人心。影片开头,是一座大钟的全景,大钟在嘎吱嘎吱的摇摆中发出浑厚的声响,像是对人性的某种沉重叩问。之后,影片在室内由一个摇镜头慢慢上升,仰拍教堂由彩色玻璃构成的穹顶,在音乐声中掺杂了钟声。在这个固定机位的长镜头中,观众被教堂的瑰丽与庄严所震撼,又被暗调画面的幽深与神秘所吸引。可以说,这个开头营造了一种厚重又阴郁的氛围,引导观众感受一座教堂的不凡气势以及晦暗不明的阴影。

  影片在表现愚人节表演以及街上的游行时,在一种喧闹的狂欢中,将民众追求轻松自由的娱乐心理进行了渲染。尤其是,通过对比,使观众对于宗教剧目的苍白与空洞,产生了下意识的抗拒。而在宗教的刻板与霸道中,观众对于克罗德的形象也有了初步了解。爱斯米兰达出场之后,更是光彩夺目。她一身红裙,头上绑着一块红色头巾,有着吉普赛人的野性之美,又有着妖娆的身影、曼妙的舞姿,在广场上像一轮红日,吸引所有人的注意,自然也使克罗德难以自制。

  爱斯米兰达以一种视觉轰炸的方式,向观众传达了一种耀眼的美。而且,这种美对于不同人来说,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对于克罗德来说,不仅是肉欲的对象,可能也代表了一种自由率性的生活方式,进而对他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对于卡西莫多来说,可能就是一种朴素的美,是一种身体的轻盈与完美,是迷人的微笑所带来的感染力;对于菲比斯来说,可能仅仅是身体的性感。遗憾的是,自爱斯米兰达出场之后,影片一度聚焦于克罗德的内心压抑与疯狂,后来又转向控诉法律的冷酷与不公。情节容量过度饱和,却又疏于人物的深度刻画,导致影片情节以一种仓促且未能掩饰创作者拨弄痕迹的方式推进,影响了主题集中性和人物塑造的丰满性。

  今天,重新审视1956年版电影《巴黎圣母院》,不仅是为了感受雨果的人道主义情怀、感慨一座教堂的风雨沧桑,也是为了从一种客观中立的立场,来评判影片对于原作的还原与误读,来思考电影在改编文学名著时所应秉持的艺术原则。这种原则就是,不能在对原作的仰视中固步自封,更不能在混淆文学思维与电影思维之后进退失据。(龚金平)

 

  《巴黎圣母院》演绎善恶美丑的交响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