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义文
美国黑人导演乔丹•皮尔曾因执导《逃出绝命镇》获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提名而被人关注,作为一名生于1979年的年轻导演首部作品便获此殊荣着实让人另眼相看。前不久,皮尔执导的新作《我们》登上银幕,同前作一样,影片的类型定位仍是恐怖片,在惊悚恐怖的外壳下深入探讨美国的种族、阶级等社会问题,以文化研究的眼光来看影片的确存在这些隐喻与所指,但回归电影作为艺术的身份定位,从精神分析学的视角去审视其叙事架构和艺术的表达,会发现其叙事框架与恐惧感的营造同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的“镜像理论”形成同构。
《我们》美国正式版海报
拉康的“镜像理论”是关于作为人自我意识确立的精神分析理论,可具体阐述为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三个阶段的划分与演变。而影片《我们》中地下复制人的存在、复制人与本人的冲突、复制人占领美国街道三个部分恰好与此对应。
混沌的“实在界”:地下复制人的存在
在拉康的“镜像理论”中,实在界是指人在婴儿初期时(6个月之前)的状态,婴儿在这一阶段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也不可能与外界作出区分,此时只有基本的生理需要:满足食欲的食物、满足安全感的拥抱、满足休息的睡眠……当这些需要被满足便呈现为一生中最快乐、完整和满足的状态。因此,实在界的最大特点就是混沌,这同《我们》中生活在地下且未遇到主人公阿莱德莱的复制人的状态是相像的。
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
影片开篇便介绍了美国的复制人计划,他们企图通过制造大批的复制人来替代不拥护政府的现实中的人,但后来因为不可控的变化导致计划破产,而生产的复制人被深藏在了地下空间。这些复制人都有一个模样相同的现实真人生活在地上空间,二者的区别便在于复制人没有自我意识,他们只会寻求最基本的生存状态,不知道自己是谁,更不知道还有与自己模样相同的生命体存在。
萌发的“想象界”:恐惧感的来源
想象界发生在实在界之后,大概在婴儿6-18个月大的时候,此时婴儿已经可以指认外界的对象,但仍没有“自我”概念,因此无法同“他者”作出区分,尤其体现在婴儿面对镜像时,认为镜子里的人是他者,而不是自己,因此这一阶段也被称为“镜像阶段”,直到婴儿发现镜子里的人是自己后,这一阶段才结束。影片《我们》没有塑造成以精神分析学为基础的科幻片或者以美国社会问题为看点的社会问题片,而是定位在惊悚恐怖片,即在于利用“想象界”的症候营造恐惧感。
《我们》剧照
影片的关键性戏剧冲突是阿莱德莱童年时独自进入一个玻璃迷宫,在迷宫中兜兜转转碰到了复制人阿莱德莱,本以为是“镜像”的阿莱德莱发现“镜像”碰触她时,源自内心最深处的恐惧也陡然升起,伴随着惊恐的大叫电影进入黑幕。为什么阿莱德莱会恐惧,而复制人只是出于好奇的碰触对方?这是因为真人已经完成了“想象界”的萌发,存在明确的“自我”意识;复制人仍处在“想象界”前阶段,看到一个模样相同的“自己”并不会有异样的感觉,只是把她作为他者。
当然,作为观众的我们明显都是有自我意识的成人,观影时个人意识投射的对象也是作为真人的阿莱德莱,因此与后者同欢乐也共恐惧,当阿莱德莱大喊电影黑幕的时候,观众的心也被这种恐惧感所包围。
理性的“象征界”:捍卫作为真人的身份
当面对镜像的婴儿发现那是自己时, “自我”意识也就诞生了,同时也发现了自我同他者的区分,这一刻婴儿的意识从想象界跨越到象征界,他开始通过学习语言来建构自己的符号系统以指代他者,同时也与母亲真正的分开(叫“妈妈”时仅仅是一个符号,而不再是母亲本身),当然这种缺失导致了婴儿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通过替代品(金钱、权力、美色、情感等等)来满足。当《我们》中的复制人获得阿莱德莱的意识启发后,便成群结队的冲上地面,涌入城市,他们身穿颇显诡异的暗红色制服,手握锋利无比的剪刀,寻找生活在现实中与自己模样相同的真人,然后将其杀死取而代之。他们需要的是身份的合法性,这种合法性的获得是建立在消灭“对方”肉体的基础上的。
横版的海报昭示出复制人与本体真人的对立关系
《我们》中的吊诡之处在于,作为复制人的阿莱德莱在玻璃迷宫中已经将真人的她拖入地下,自己重新进入原有的现实环境并完成取代。复制人阿莱德莱在现实环境中建立自我意识,学习语言能力,组建家庭生活,融入人类情感……作为观众的我们发现,只有一个个体存在的话,完全可以取代真实的本体,身体不存在真假,身份只有唯一,这才是影片的恐怖之处。当然,影片中的真人们面对汹涌的复制人,为了捍卫自己唯一的身份进行了殊死搏斗。
影片结尾在一群复制人手牵手站在美国土地上的俯拍镜头中结束,而此时的阿莱德莱一家已经逃往墨西哥,这也佐证了身份只有一个,而身体随时可以更换,正如拉康在“象征界”中指出的“身份符号”,也成为人类一生中的痛苦根源。
《我们》从导演的意图来看,明显指向对种族歧视、平民权利被侵犯等问题的批判与反思,但回归影片的艺术本体,从剧作的叙事架构、恐惧感的营造等方面,会明显发现与拉康的“镜像理论”相同构,这种同构不仅是对剧作合理性的支持,同时也是对《我们》作为惊悚恐怖片的类型成型的助推。(张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