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海建
中秋夜,团圆夜。“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
人月两圆,千里婵娟。团圆,大概是描述中秋佳节中最温馨的字眼。一顿团圆饭、一块团圆饼,让人想家、叫人思乡。在看得见的文化背后,是看不见的浩荡亲情——这种千百年氤氲激荡的家族观念,伴随着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成为中华儿女民族认同中最美好的基因。
远方之外,还有远方;唯有故土,此生一片。《2019中秋假期消费趋势预测报告》数据显示,本次中秋家庭游占比超7成。今年中秋小长假期间,预计夜间游玩门票在线订单量同比激增6成,90后消费者占比60%。主题乐园夜场票销售量同比增幅将超过80%,美术馆以及艺术馆的夜间产品订单量同比增幅将翻番。阖家出游,共享天伦;回归夜月,传承文明。这大概就是越来越有温度、越来越有仪式感的中秋。
团圆是勤则不匮的赐予。春耕秋收、春华秋实,先人的自然崇拜来自于对世界原始的认知。春天播种前的“春祈”活动,是以求土地赐予五谷;及至秋收满仓,拜谢土地而有了“秋祀”。秋祀祭月,盖因古人认为五谷丰收离不开月亮——月亮施予露水,圆缺以计农时。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多离不开农耕传统下民众对劳作的祈福与歌颂。
团圆是家国两圆的愿景。又是一年秋风起,芦花满地蟹黄肥。收获的季节,分享的季节,自然更叫人思乡。最早的中秋是团圆节,这是可以解释的:民间自五月初五始,洪水、瘟疫等灾难频仍而至,妻离子散、阴阳两隔。待到八月十五还能阖家团圆,理当珍惜而庆祝。因此,传统中秋民俗多与团圆的主题、信念相连。团圆饼、团圆饭、团圆酒、拜圆月……处处皆有圆满之意、时时皆有团圆之情。《易经》有言:“圆而神。”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体悟自然生命、观测天地化机,在圆润与圆满中寻找大自在的平衡。岁月流转、沧海桑田,今天的团圆虽然没有历经百千劫的磨难,却终究成为国人家庭观念中最源远流长的一种情结。
今天的团圆,是家的团圆,亦是国的团圆。有国才有家,有家方有国。皓月当空,水天一色;南国北疆,血肉相连。2006年,中秋节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中秋也有了3天的法定节假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亦成为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世界再大,大不过“国”与“家”。有人说,团圆是中秋最好的礼物。于一个民族和国家而言,捍卫疆土、家国两圆,这大概才是最美好的中秋。
花好月圆夜,家国两圆时。季羡林先生在《月是故乡明》中说,“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故乡如此,家国亦然。或因如此,对于国人来说,心安处的那个远方,纵使天空海阔,仍在中秋夜,会望向叫做中国的方向。(邓海建)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