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石川
粽米飘香,龙舟竞渡。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如期而至,每到这个时节,我们就会想到一位诗人——屈原。无论“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还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诗人的爱国热枕穿越历史烟云,总会在我们耳畔回响。
爱国不是诗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有的朴实情感。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这种情感并不抽象,而是具体的、生动的、冒着热气的,甚至也是悄无声息的。比如我们可以从阅读端午诗词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重温端午习俗中感受家国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仍未结束,今年的端午节显得非同寻常。连日来,一些地方纷纷举行与端午节有关的活动,比如“疫情不减邻里情 粽叶飘香过端午”,使得这个节日更加具有生活气息。过端午,不是简单地过一个传统节日,而是拥抱优秀的传统文化,表达美好祝愿。“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样的朴素言说,正寄寓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想象。
疫情来袭,抗疫是全国上下步调一致的自觉行动,而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正与抗疫有关。从古至今,雄黄、菖蒲、艾草这些端午“标配”都与驱虫防疫有关。古书记载:“以雄黄入酒饮之,并喷屋壁、床帐,婴儿涂其耳鼻,云以辟蛇、虫诸毒。”又如:“端午刻蒲剑谓小人子,或葫芦形,带之避邪。”用今天科学的眼光看待传统“辟邪术”,或有不严谨之处,但在那个年代,这种“土法”也是民众质朴信仰的体现。
划龙舟、吃粽子、佩香囊,看似只是古老的仪式,但正是这些千载不变的细节,加固了民族认同和文化认知。传统习俗不仅有年代感,更有勃勃生机。每一种仪式都串联了历史与当下,并指引着未来。究其原因,是在千百年的文化积淀中,我们能找到自己的根,发现自己的魂,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
悠悠端午节,醇醇家国情。一个人生于斯、长于斯,不能不热爱脚下的热土,不能不对受到的文化熏陶有亲近之情,也不能不对民族的文明史有自豪之意。我们过端午,也是向传统文化致敬。除了致敬,也是传承。过端午,包粽子也是一种传承。粽子吃在嘴里,甜在心里,除了感受到亲情,也感受到传统的力量。不难判断,全中国恐怕有千百万个家庭都在这几天阖家团聚,感受包粽子带来的温馨氛围。包粽子,插艾叶,或者准备相关的端午元素,这就是传承。古人说:“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这样的情感表达是发自内心的,真实且富有感染力。
“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我们富有归属感的底气所在。从这个角度看,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符号,更承载着国与家的相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家与国之间的拳拳深情,并油然生发出强烈的文化自信。(王石川)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