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日前,作为苏州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广新局主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苏州市地方戏优秀剧目晋京展演”的开锣大戏,苏州市滑稽剧团的现代滑稽戏《探亲公寓》在京上演。大幕拉开,在中国戏剧“梅花大奖” 、三度“文华表演奖”得主顾芗,和滑稽界第一位中国戏剧“梅花奖” 、两度“文华表演奖”得主张克勤的领衔演绎中,令人捧腹的情节背后的缕缕苦涩、轻松滑稽的表演中潜藏的思考,叩响观众心门的同时,也揭开时代、社会、人性的多重拷问。
从几对夫妻合租房里溜出来夜宿闲置拆迁房的一对打工夫妻突遭盘查,一场如何处置“野鸳鸯”的闹剧,触发了春来客栈老板阿德埋在心底的隐痛。当年,他与老板娘同为知青,下放农村,彼此相爱,在玉米地激情云雨之时,民兵小分队突然闯入……受惊的阿德从此丧失性功能,与阿德嫂婚后终生不育。40年后的今天,看到眼前这对天涯同命鸟,触景生情的阿德嫂笃志要为生活在都市丛林中的农民工夫妻安一张床,圆一个梦,毅然将春来客栈改成向农民工优惠甚至免费开放的探亲公寓。
从《外来妹》的乡愁,到《月嫂》的心酸,伴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态越来越多被纳入文艺叙事视野,但是,以“性”作为切口的演绎尚属鲜见。 “性压抑在当下农民工群体中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生活苦一点也许不算什么,但违背人性的生理压抑的摧残是巨大的。这是亟待关注和解决的大问题。 ”这是国家一级编剧陆伦章创作这个作品的切入点。陆伦章告诉记者,苏州有1300万人口, 650万农民工,像许多城市一样,只要睁开眼睛,目光就无法离开这个顽强走入人们视线的庞大群体。“20年来,农民工始终在城市建设的最前线,在城市生活的最边缘,投向他们的眼光依然如故,而他们自己却早已改变。第一代农民工扛着蛇皮袋进城,新生代农民工拖着拉杆箱谋生,渴望在城里安家落户。变大变美的城市,每幢高楼每块砖都有他们的手印,每条马路都有他们的脚印,可繁华的城里却放不下他们的一张床,满城霓虹没有属于他们的一盏灯。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尴尬依旧。 ”
由此,“床”不仅成了戏剧矛盾的焦点,也成为艺术创作中的核心意象。为了要个宝宝,打工者需要一张床,为帮其圆梦,阿德嫂无私为打工者提供床。 “床”温暖了打工夫妻,也让公寓矛盾丛生:探亲公寓中的床上,憧憬下一代的打工妹娟子要保胎,险情不断;没有安全感的小保姆束兰花要打胎,面对生命危机,阿德嫂承揽风险,尽献母爱。此间阿德不理解阿德嫂一味付出,毅然离开了与之风雨同宿40年的那张床。 “亮在阿德嫂心头那盏灯和现在给农民工的一张床是呼应的,灯和床都是有人性的温度的,这就是这个戏要写出的温度,在这样的温度中,城里人和乡下人会产生感情共鸣! ”陆伦章说。
他告诉记者,滑稽戏是俗文化,但大俗中有大雅,大雅里有大俗。 “我觉得滑稽戏应站在文学的肩膀上发展。 ”这是2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滑稽戏文学品位追求的陆伦章心底的声音。源于这份坚持,《探亲公寓》在不久前成功摘得第21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 。这也是苏州滑稽剧团及陆伦章继《青春跑道》和《顾家姆妈》之后,第三次获得这一殊荣。焦虑滑稽戏创作上的断代,以及发展中的俗化趋势,荣誉满身的陆伦章颇为孤独。他介绍,浙江、上海、江苏等滑稽戏重镇,如今基本上没有滑稽戏创作者,传统戏没有市场,新戏又未充分发展起来。力求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观众的《探亲公寓》,潜藏着这位年逾古稀的滑稽戏前辈及其剧团对该剧种戏路与品格新的探索。 (乔燕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