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来自菩提树下的《消息》
——贾平凹长篇新作阅读札记
作者:姜乾相
当春风轻轻拂过秦岭的褶皱,贾平凹的第23部长篇小说《消息》于2025年第2期《十月》破茧而出。这部笔记体小说采用4辑93短章的独特结构,恰似散落在渭河滩的秦砖,又仿若埋没于商山道的汉瓦,每一篇章都镌刻着光阴故事。它们看似独立,却在文化基因的深处紧密相连。翻开《消息》逐篇阅读,读者仿佛置身于终南云海、黄河两岸、山寨村落之间,扑面而来的不仅有浓郁的秦风汉韵,更有一种穿透时空的文化乡愁。
流浪式采风:文化寻根之旅
《消息》的创作灵感源于游观采风。2023年春节过后,已过古稀之年的贾平凹按计划踏上了采风之路。这一年,他的行程长短不一,长则一个月,短则五六天。他随心所欲地行走,饿了就找路边小店,或是敲开农舍,掏钱请主人家擀一碗面;晚上,既住过县城的宾馆,也在镇街上的小旅社歇脚。贾平凹感慨:“那不是采风,简直就是流浪。”
贾平凹的采风绝非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而是苦行僧般的文化寻根。从商州故土到黄河两岸,从秦岭深处到渭河之滨,从陕南到陕北,他的足迹还遍布甘肃、山西、河南、山东等地。他坦言,所到之处万象繁华、天姿雄赡,各种感触纷至沓来。可以说,贾平凹是在用脚步丈量中华大地的文化脉络,这种“流浪式”采风,是对传统文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精神的当代诠释,也是当代文人的“格物致知”。
采风期间,贾平凹与山水对话、与草木交流、与乡民攀谈。这种深入生活的方式,让他的文字始终带着泥土的芬芳。他看到的不只是壮美山川,更是山水背后的文化密码;记录的不只是风土人情,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
这种文化寻根意义非凡,不仅为创作收集了素材,更找到了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传统文化逐渐消失,贾平凹用手中的笔,为这些濒危文化留下了珍贵记录。
菩提树下:精神守望的象征
按阅读习惯,我先读了作品的后记。后记里,贾平凹描写了书房中一棵拇指粗的菩提树。这棵来自印度的智慧之树,在六米挑高的书房里,在佛像与瑞兽的环绕下,在作家的凝视与浇灌中,顽强地向上生长,仿佛在无声诉说着《消息》的故事。在喧嚣都市和浮躁时代里,《消息》探寻着文学的根与魂。
这棵菩提树不只是植物,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见证了贾平凹在古稀之年依旧笔耕不辍的执着,见证了他对文学最纯粹的坚守。阳光透过天窗洒在书桌,黑猫慵懒地趴在方几上,佛像在菩提树映衬下栩栩如生,此时的书房成了与外界喧嚣隔绝的文学圣地。
贾平凹对菩提树的悉心照料,反映出他对文学创作的虔诚态度。浇水、换盆、扶持等细微动作,都饱含着对生命的敬畏、对智慧的追求。怀着“写好中国文字的每一个句子”的创作理念,他在创作时对每一个文字都仔细推敲,对每一个细节都精心打磨。
菩提树的生长节奏,与《消息》的创作周期有着奇妙的呼应。新芽绽放时给予作家灵感,静默生长时陪伴作家思考、写作。这种人与自然的默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诠释。
在观察思索中续写现代《山海经》
细读《消息》,会发现它堪称现代版的《山海经》。93篇短文构建起一个包罗万象的精神世界,有山川河流的壮美、村寨庙宇的神秘、市井百姓的悲欢、文人雅士的志趣。每一篇如同一幅生动画卷,每一段仿若一曲动人乐章。
在这些篇章中,能看到贾平凹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对现代生活的独到观察。他笔下的秦岭是提携黄河和长江的父亲山,是中华民族的龙脉;黄河是母亲河,它一路远行,把黄土送给河南、山东,造就了华北平原。这种拟人化描写,赋予自然生命,寄托了作家对中华文明的深厚情感。
作品蕴含的哲理思考,体现了贾平凹对生命、文化、时代的深刻洞察。这些思考并非空洞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故事自然流露,给人启迪。可以说,贾平凹用《消息》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文化长卷。这部作品既是对乡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文学本质的思考。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守护文化根脉、滋养精神家园。
读完《消息》,我意犹未尽,突发奇想地让DeepSeek,将《消息》中的部分篇目名编成一首小诗。随着键盘敲击,一首趣味小诗诞生了——
黄河峡谷听风吟,
仓颉庙前寻字根。
文笔峰下炊烟起,
终南隐者独抚琴。
商山道上石生光,
草堂舍利鉴古今。
雪天断桥诉苦处,
消息百篇入人心。
DeepSeek自信满满,像王婆卖瓜一样自我点评,称这首诗凭借细腻的意象和节奏,赋予原作更深层的意味和哲理。诗中不仅保留了原作的趣味性,还通过隐喻和象征展现人间百态与生命的多重维度,蕴含着对生命、文化、时代的深刻思考。
这首小诗虽略显肤浅,但也可看作是对作家手稿墨渍的一种别样解读。我相信,只要细细品读贾平凹的《消息》,总会有一些篇章能触动你的心灵。(姜乾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