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开栏语】
为切实加强网络文艺评论工作,积极推动网络文艺发展,建设主流网络文艺评论阵地,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光明网共同主办“网络文艺观察”(原名“网络文艺评谈”)网报联动专栏,针对当下网络文艺领域的热点话题积极开展评论。现面向社会征集优秀网络文艺评论稿件,择优刊登于光明日报。投稿邮箱:wenyi@gmw.cn、wyplzg@126.com期待您的原创来稿!
作者: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信息处副处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何 美
今春以来,《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些依托诗词、书信、朗读等文艺要素的综艺节目异军突起,话题引爆网络,热度居高不下,吸引大批粉丝。“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全民朗读”等一批微信公众号更是走红多年。古雅的诗情画意、声情并茂为何能在网上复兴?在中国新诗百年诞辰之际,有网感的我们怎样更有语感和艺术感,重拾现代诗歌音律美学,让网络生存更有诗意、走向远方?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用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于2017年2月18日起在中央电视台首播。
诗意点亮网络“新声活”
2017年5月,央视《朗读者》播出三个月以来,豆瓣评分最高达9.5,节目相关视频全网播放量超过7.45亿次。而且,在“喜马拉雅FM”APP上位列“经典必听总榜”和“最多订阅经典榜”的首位,音频收听也已达3.3亿人次。在微信公众号上阅读量达10w+的相关“爆款文章”,累计达两百多篇。
如是,朗读转向了网络“新声活”。随着不断攀升的粉丝数和订阅数,精英的、学院的、知识化的“诗人之诗”“高冷文艺”,正在走向平等、共享、交互的“大众的诗”“人民文艺”。一批订阅量比较大的朗读微信公众号,制作者并非都是专业诗人之类的诗歌从业者,而更多的是普通人。几十万人同时读一首诗的现象,成就了一场盛大的网络阅读奇观。他们以最大的热情与自由度,积极理解并传诵诗意。
在互联网平台上,张扬“有感而发”的抒情诗意,特别是浪漫主义色彩鲜明、抒情性强的诗歌,更易获得广泛转发与阅读。例如,泰戈尔、聂鲁达、仓央嘉措、徐志摩、余光中、席慕蓉、舒婷、海子等人的诗作,值得慢慢读、细细品。现代生活忙碌熙攘,似乎远离了诗意,但网络开辟了互动交流、个人空间等新可能。诗歌摘掉了“过时”的帽子,不再沉默或被边缘化。诗人鲁米表示,“诗意的生活并不远。白天是为了谋生,而黑夜只是为了爱。”每晚十点,多少人伴着手机里的诗朗读入眠?“诗意的生活,与我们只有一个枕头的距离”,“读首诗再睡觉”微信公众号创办人范致行如是说。
视听艺术提升网络言值
《中国文艺评论》学术月刊所载的《浅析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的民族性》一文,由著名大写意画家汤立创作,并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位网络电台自媒体人据此朗读配乐后,上传了十分钟的音频到微电台,听者顿觉别开“声”面。
斯琴高娃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武亦姝夺冠,在微博上的搜索热度持续数日,也在B站、微信、豆瓣、喜马拉雅FM等各种网络平台上引发热议,“高三狗”“初三狗”“留学狗”颇多弹幕跟帖,“语文老师让来看”的留言居多。现代人崇拜科技、信赖科技,在高冷的科技中提笔忘字,也渴望回归大自然,追求生命的本来意义、寻回诗意情怀。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朗读,是声音的艺术,是有温度、有情绪的语音表达,是二度创作。朗读是读与思的结合、口与心的交汇、声音与诗意的邂逅,需要声情并茂。朗读从来不只是嘴皮子上那点事儿,而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歌声。
诗歌在自媒体上的复兴,完全有别于之前单一的纸质浏览。清新别致的图片、角度殊异的赏析文字,再辅以各种真人朗诵版本,给读者带来文字的审美和情感的共鸣、视觉和听觉的立体享受,并推进了诗歌与戏剧、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门类之间的对话与融汇。
网络技术让诗意更悠远
诵读文化素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各地的朗读亭与诵读活动遍地开花。网络诵读,最近几年也颇受欢迎。“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高晓松这句话在网上不胫而走。网络诵读天地宽、舞台大,普通话播音版、方言版、配音版与剧本朗读等多种形态和样式均可。2014年,微信公众号“读首诗再睡觉”推出了周年纪念同名书《读首诗再睡觉》,号称可以用手机收听的诗歌书。
那么,传统文艺为何在网上击中全民心灵?朗读有热土,更有网络的翅膀。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等网络传播让诗意更加悠远。在国家倡导全民阅读、全民艺术的大背景下,“移动互联网+音频”等载体平台促使国人的千年诗心触网更红。下载音乐方便、录音话筒易得、发表平台众多,网上朗诵也像卡拉OK一样,走进了大众生活。喜马拉雅FM等网络电台APP,“为你读诗”“为你诵读”“配音秀”等朗读类应用软件的录音功能,各种便捷的数字音乐与视频下载通道,让朗读录制更加普及也更加艺术。微信号、豆瓣、荔枝FM、微博、网易云阅读等网络平台,呈现出不同特色,也提供了多样平台。而网络朗读的语感和网感同样重要。为此,南京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的老师带领团队建设公益公号,打造有声音的网上艺术课堂,此类专业朗读自媒体渐渐汇成暖流。从清读到选择配乐朗读,再到伴随视频画面诵读,网上朗诵的方式丰富多样,质量愈发专业,渐次拉开了全息立体视听大幕。
2017年,中国新诗走过了一百年。淡淡书墨香、琅琅读书声,足以怡情悦性。在网络读诗再掀热潮之际,也需要一些冷思考:专业人士如何摆脱模式化、播音腔、职业味,精细地做好轻重缓急处理;业余人士如何让音质与配乐都更加专业和艺术?朗读需要读懂作品、为爱发声、读出深情、读出音韵美和节奏美。网络文化更需要培育读得美、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精品。为此,需要更多专业人士提供智力支持和师资保障,开启网络朗读的正确打开方式,推动其从广度向高度和深度进发。(何 美)
【相关阅读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上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