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网络朗读的诗意与远方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 正文

网络朗读的诗意与远方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7-06-19 10:1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开栏语】

  为切实加强网络文艺评论工作,积极推动网络文艺发展,建设主流网络文艺评论阵地,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光明网共同主办“网络文艺观察”(原名“网络文艺评谈”)网报联动专栏,针对当下网络文艺领域的热点话题积极开展评论。现面向社会征集优秀网络文艺评论稿件,择优刊登于光明日报。投稿邮箱:wenyi@gmw.cn、wyplzg@126.com期待您的原创来稿!

网络朗读的诗意与远方

  作者: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信息处副处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何 美

  今春以来,《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些依托诗词、书信、朗读等文艺要素的综艺节目异军突起,话题引爆网络,热度居高不下,吸引大批粉丝。“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全民朗读”等一批微信公众号更是走红多年。古雅的诗情画意、声情并茂为何能在网上复兴?在中国新诗百年诞辰之际,有网感的我们怎样更有语感和艺术感,重拾现代诗歌音律美学,让网络生存更有诗意、走向远方?

网络朗读的诗意与远方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用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于2017年2月18日起在中央电视台首播。

  诗意点亮网络“新声活”

  2017年5月,央视《朗读者》播出三个月以来,豆瓣评分最高达9.5,节目相关视频全网播放量超过7.45亿次。而且,在“喜马拉雅FM”APP上位列“经典必听总榜”和“最多订阅经典榜”的首位,音频收听也已达3.3亿人次。在微信公众号上阅读量达10w+的相关“爆款文章”,累计达两百多篇。

  如是,朗读转向了网络“新声活”。随着不断攀升的粉丝数和订阅数,精英的、学院的、知识化的“诗人之诗”“高冷文艺”,正在走向平等、共享、交互的“大众的诗”“人民文艺”。一批订阅量比较大的朗读微信公众号,制作者并非都是专业诗人之类的诗歌从业者,而更多的是普通人。几十万人同时读一首诗的现象,成就了一场盛大的网络阅读奇观。他们以最大的热情与自由度,积极理解并传诵诗意。

  在互联网平台上,张扬“有感而发”的抒情诗意,特别是浪漫主义色彩鲜明、抒情性强的诗歌,更易获得广泛转发与阅读。例如,泰戈尔、聂鲁达、仓央嘉措、徐志摩、余光中、席慕蓉、舒婷、海子等人的诗作,值得慢慢读、细细品。现代生活忙碌熙攘,似乎远离了诗意,但网络开辟了互动交流、个人空间等新可能。诗歌摘掉了“过时”的帽子,不再沉默或被边缘化。诗人鲁米表示,“诗意的生活并不远。白天是为了谋生,而黑夜只是为了爱。”每晚十点,多少人伴着手机里的诗朗读入眠?“诗意的生活,与我们只有一个枕头的距离”,“读首诗再睡觉”微信公众号创办人范致行如是说。

  视听艺术提升网络言值

  《中国文艺评论》学术月刊所载的《浅析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的民族性》一文,由著名大写意画家汤立创作,并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位网络电台自媒体人据此朗读配乐后,上传了十分钟的音频到微电台,听者顿觉别开“声”面。

  斯琴高娃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武亦姝夺冠,在微博上的搜索热度持续数日,也在B站、微信、豆瓣、喜马拉雅FM等各种网络平台上引发热议,“高三狗”“初三狗”“留学狗”颇多弹幕跟帖,“语文老师让来看”的留言居多。现代人崇拜科技、信赖科技,在高冷的科技中提笔忘字,也渴望回归大自然,追求生命的本来意义、寻回诗意情怀。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朗读,是声音的艺术,是有温度、有情绪的语音表达,是二度创作。朗读是读与思的结合、口与心的交汇、声音与诗意的邂逅,需要声情并茂。朗读从来不只是嘴皮子上那点事儿,而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歌声。

  诗歌在自媒体上的复兴,完全有别于之前单一的纸质浏览。清新别致的图片、角度殊异的赏析文字,再辅以各种真人朗诵版本,给读者带来文字的审美和情感的共鸣、视觉和听觉的立体享受,并推进了诗歌与戏剧、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门类之间的对话与融汇。

  网络技术让诗意更悠远

  诵读文化素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各地的朗读亭与诵读活动遍地开花。网络诵读,最近几年也颇受欢迎。“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高晓松这句话在网上不胫而走。网络诵读天地宽、舞台大,普通话播音版、方言版、配音版与剧本朗读等多种形态和样式均可。2014年,微信公众号“读首诗再睡觉”推出了周年纪念同名书《读首诗再睡觉》,号称可以用手机收听的诗歌书。

  那么,传统文艺为何在网上击中全民心灵?朗读有热土,更有网络的翅膀。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等网络传播让诗意更加悠远。在国家倡导全民阅读、全民艺术的大背景下,“移动互联网+音频”等载体平台促使国人的千年诗心触网更红。下载音乐方便、录音话筒易得、发表平台众多,网上朗诵也像卡拉OK一样,走进了大众生活。喜马拉雅FM等网络电台APP,“为你读诗”“为你诵读”“配音秀”等朗读类应用软件的录音功能,各种便捷的数字音乐与视频下载通道,让朗读录制更加普及也更加艺术。微信号、豆瓣、荔枝FM、微博、网易云阅读等网络平台,呈现出不同特色,也提供了多样平台。而网络朗读的语感和网感同样重要。为此,南京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的老师带领团队建设公益公号,打造有声音的网上艺术课堂,此类专业朗读自媒体渐渐汇成暖流。从清读到选择配乐朗读,再到伴随视频画面诵读,网上朗诵的方式丰富多样,质量愈发专业,渐次拉开了全息立体视听大幕。

  2017年,中国新诗走过了一百年。淡淡书墨香、琅琅读书声,足以怡情悦性。在网络读诗再掀热潮之际,也需要一些冷思考:专业人士如何摆脱模式化、播音腔、职业味,精细地做好轻重缓急处理;业余人士如何让音质与配乐都更加专业和艺术?朗读需要读懂作品、为爱发声、读出深情、读出音韵美和节奏美。网络文化更需要培育读得美、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精品。为此,需要更多专业人士提供智力支持和师资保障,开启网络朗读的正确打开方式,推动其从广度向高度和深度进发。(何 美)

  【相关阅读推荐】

  周由强:坚守与求变:媒体融合环境下的网络文艺评论

  庄 庸:网络文艺评论亟需“进场”

  夏 烈:网络文艺批评的三个学理支柱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大格局”与“小世界”

  李 春:网络大电影:中国类型电影的实验场

网络朗读的诗意与远方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