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少壮崛起 经典可期
——大型民族舞剧《家》观后感
作者:北京舞蹈学院原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 韩春启
有机会观看了四川省歌舞剧院创排的舞剧《家》,从内心里感到震撼。当下,不少艺术院团套路满满,投资多少都成为了宣传的重点。与之相对的是,舞剧《家》似乎一直在默默地进行“常规”创作,且比那些四处张扬的作品具备了更多“真实”的东西。
舞剧《家》改编自已故著名作家巴金的同名小说。该小说不但是中国文学的高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更因为它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在今天依然散发着熠熠光辉。虽然今天我们已经远远地将那个时代甩在了身后,但发生在当时的一些故事,今天读来依然令人荡气回肠。在此背景下,将其改编成为一部舞剧,这对编创者来说,需要一定的勇气。为此,我谈几点思考。
关于戏剧结构。编剧在庞杂宏大的人事中,紧紧地把握住了舞剧的主题脉络,抽离出了几个主要的人物形象,这是非常智慧的。另外,剧中的主要事件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特点并阐释主题。虽然在个别事件的转换衔接上和人物关系的处理中还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但总体感觉,在处理戏剧的主要矛盾和几位主要人物的关系方面表现得干净利落。只是个人觉得尾声时的“纤夫”段落似乎多余。从戏剧的结构上看,“出走”其实已经非常强烈地表现了觉慧对“新世界”的向往,而编剧在结尾处似乎想要以“纤夫”的形象来表达觉慧出走的过程或者结果,这反倒让人觉得主题目标模糊了。纤夫的形象与行为很难与觉慧的心理形象对位,因为,觉慧的出走革命依然是一种浪漫的布尔乔亚幻觉罢了。
关于舞蹈语言。舞剧由舞蹈段落构成,舞蹈段落要表达内容(戏剧故事)。同时,舞蹈又是具有独立审美的视觉艺术,那些精彩的舞段和技巧,同样具有重要的审美和叙事作用。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舞剧编导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很多舞剧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动作中缺少了语言。但在舞剧《家》中,我们却能看出编导对语言的追求。舞剧是跳出来的,但表演的戏剧性同样应该表现在大量的“过程性动作”中,更应该有“独立的形态”和“特定的表达”。这样,舞蹈语言才会具有舞剧艺术的“辨识性”。
关于舞美设计。布景是舞剧的背景语言。《家》的舞台布景很有特点,它包含了建筑、院落、环境,只是它们不是北方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而是具有“川味”特点的空间形象。布景设置是写实的但又是诗化的,这种将“形象与空间”混搭的处理手法早已有之,但设计者在这里运用得具有创造性和发展性。特别是舞台软景形象的“套叠”和纱幕的使用,充分考虑了灯光与剧情的关系,相得益彰、十分老道。
关于演员。舞剧《家》的演员并没有启用明星大腕,但他们在表演上都极为用心。剧目的创作和演出是每个剧院得以生存的唯一出路,假如剧目的创作过度依赖明星的影响力,忽略了作品本身,就会使得创作走上一条歪路。所以,从自身的资源挖掘出发,有效而有度地利用社会资源,不但是一种创作的模式,也应该是中国舞剧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关于谢幕。可以说,谢幕是一个演员从角色走回到现实中与观众面对面的唯一的一次机会,过度地进行“回放式”的技巧展示会冲淡谢幕的意义。对于舞剧《家》,我更倾向于将谢幕回归到戏剧的本体中来,强化演员与观众的真实互动,减少表演性特别是技巧性的展示。要做一个高品质的舞剧、国际化的戏剧作品,建议还是按照国际惯例,走好谢幕的程序。
总体来讲,舞剧《家》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它就像一个应该出生的孩子一样站在了世人面前,带给我们超出预期之外的惊喜和感动。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是你会感觉到它生长的决心。“女大十八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舞剧《家》会以更加完美的面容呈现在我们面前。(韩春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