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开栏语】
为切实加强网络文艺评论工作,积极推动网络文艺发展,建设主流网络文艺评论阵地,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光明网共同主办“网络文艺观察”(原名“网络文艺评谈”)网报联动专栏,针对当下网络文艺领域的热点话题积极开展评论。现面向社会征集优秀网络文艺评论稿件,择优刊登于光明日报。投稿邮箱:wenyi@gmw.cn,期待您的原创来稿。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理事 盖琪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017年全球网络综艺共计264档,中国网综占98档。随着暑期档的到来,各大视频网站已上线网综超过40档,其间的角逐战也将进入白热化阶段
网络综艺,主要指那些由互联网公司自行开发制作、专门供互联网平台播出的节目,也叫纯网综艺。2014年,被称为行业意义上的网络综艺元年;2016年可以说是网络综艺井喷式发展的一年,当年在国家广电总局备案的网络综艺已达到618档,这并不包括那些与网络综艺格调相似的电视综艺节目。
事实上,网络综艺发展至今,和电视台播出的传统综艺节目已没有严格区别,且在很大程度上反过来影响电视综艺节目。这也是为什么说网络综艺可能是网络场域中看上去最拿得出手的,因为它已经对主流媒体产生了直接影响,其话语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主流综艺的话语样貌。
总的来说,网络综艺所体现出的新审美文化趋向大概有三点:
第一是“情境化”的结构策略。现在的年轻观众更喜欢看的不是“故事”,而是“情境”。“故事”需要一个完整的因果关系和一个比较坚实的价值观,而“情境”并非如此。“情境”所追求的,用现在的一个流行词来说是“小确幸”:在几分钟的时间内,通过空间性而非时间性的展示,带来一种情绪上的变换,如浪漫、唯美、精致、时尚、诙谐、有趣等等;致力于平行的细节展演,而没有故事的纵深纬度,也不创造紧密的因果联系。
所以,真人秀的成功其实并不是“故事”的胜利,而是“情境”的胜利,这种情境和传统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趋向是不一样的。例如,结合了“狼人杀”和“柯南故事”的《明星大侦探》节目,以明星间的游戏作为呈现方式,符合今天新一代的审美趋向和观念——不需要太多的脑力投入和情感代入,观众可以快进快出,也可以有更多的互动和参与。
第二是“微时代”的修辞策略,或者说是“网感”。网络综艺在修辞层面体现出鲜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特征,节目中穿插的微博微信流行语、时尚典故、表情包,甚至是软脏话或黄段子等,正是为迎合年轻受众审美趣味所作出的选择,也十分符合他们肆意、不羁、随性、直接、高度个体化的表达风格。
第三是“类公共空间”的潜在价值策略。到目前为止,网络综艺在价值层面的最大贡献,就是建构了若干具有“类公共空间”意义的传媒主平台,一定程度上为当下热点话题提供了难得的辩论场。在其中,可以看到年轻一代受众对于公开、理性、去等级化地进行观点交锋的渴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目前这些新兴综艺节目而言,其所能够提供的场域的“公共性”是非常有限的——这也是为何称其为“类”公共空间的愿意。在很大程度上,它们依然受到政策和商业的局限。
由此,当前网络综艺也呈现出的三大价值症候:
第一是对身体影像的异化传播。一定程度的身体书写是综艺节目的构成元素之一,应该获得宽容和谅解。但在今天,对于身体的过分渲染和表达,已陷入一种严重缺乏节制的状态,且越来越缺乏起码的敬畏和尊重。对身体外形和行为过度的器官化展示、各种软色情元素等日渐泛滥,尤其在网络直播兴起之后,如美少女竞技、美少女组合养成等类型的节目,在过去一年中层出不穷,值得关注。
第二是对言说内涵的高度抽空。这与当下时代的交流泛滥密切相关,这一时代症候也体现在网络综艺节目中,围绕爱情、友情和家庭伦理等众多口水化的话题掩盖了对真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第三是对日常情境的虚浮展演。这是网络综艺最为典型的一个症候,对日常情境中的任何细节都可进行展示化和表演化,而一切不能满足展示和表演需求的,都成为不可见的。以至于在明星的颜值和演技下,社会关系中本来应该具有的矛盾、强度和深度都被规避,转变为充满小确幸和小感动的、浪漫唯美的、诙谐有趣的细节展演。这其实也是近年来电视剧式微、综艺崛起的一个深层原因,即故事的式微和情境的崛起。人们越来越关注展演本身,而并不是其中的深层逻辑和价值观。或者换句话说,我们面对的更多是一种伪故事。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络综艺,可能都沦为了伪故事的生产者。
根据工信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今年1月公开的数据,我国现在的网民总量为7.3亿,其中,没有受过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占据90%,即近6亿多网民没有上过本科;包括学生在内、没有正式工作的人不少于60%。可以看出,大部分网生内容的受众恰是上述90%和60%的人群,他们的文化诉求和艺术诉求是固然存在的。按照这一阶层维度,今天的网络综艺得以丰富、立体、完整地呈现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既有所谓的顶层人群的生活状态,也有中产阶级的想象和愿望,还有底层人群的撕喊和碰撞,将不同阶层的价值观、不同人群所习惯的生活方式通过网络呈现在所有人面前。
近两年流行的网络直播,就将“喊麦”这一形式体现得淋漓尽致,震撼了大多数人的眼球,殊不知在东北三四线城市的迪厅里,20年来都是这么“喊”的。技术和人产生了新的碰撞,通过网络综艺这一场域可以看到,其所面对的是丰富具体的中国社会和多元的文化诉求,并且还有一些诉求是过去没有被注意到的。在关注网络综艺的发展趋势和语态转型之时,那90%和60%的人群的诉求也同样重要,尽管他们的喜好不一定是主流意义上正确的、美的,但恰恰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盖 琪)
【相关阅读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上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