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空政文工团编导室主任、一级编剧 王俭:
我对这个剧总的感觉是:可贵在温度,不足在深度和厚度。在这部剧中,导演和编剧像是开掘了一条情感的河流,不时翻滚着、掀动着情感的热浪,热浪不断拍击着观众的心坎儿——这是这部戏获得巨大成功之所在,也是这部戏最有价值之处。
要让这个剧再提升一步,确实需要在深度上和厚度上再做进一步的努力,我相信湘剧院能够找到一些办法。我的第一点建议是,尽可能地提高人物形象的丰满度,增强一些情节细节的可信度。就整部剧来说,个人认为在秦老师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偏重于直接把她推向了崇高的位置,赞美她伟大的内容偏多,而缺少展现她从平凡走向伟大的艰难跋涉的心路历程。比如在第一幕中,秦雅云老师一上场,就似乎已经站在了一个品德制高点上,有一种从天而降的高尚,剧中的唱词也唱道:“你是仙女,你是菩萨。”郑昌生可以这样定位秦雅云老师,但是我们在创作上是否可以不受其影响,不用一开始就把秦老师放在一个菩萨和仙女的位置上。
秦雅云老师为何那么义无反顾地来接父亲的班?她是否了解父亲当乡村教师时所承受的种种磨难和艰辛?她对父亲那么多年一心扑在这个小山村里有没有感触,有没有埋怨?要点出她接父亲班这一行为的动因,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对秦雅云来说是其人生中的一大抉择。现在是一抬脚一句词:我就来了!有点简单了,可以再丰富一些,比如可以添加一些表现“我要不来爸爸就合不上眼”“我答应了爸爸我就要说到做到”等方面的意思。
此外,是否可以加强表现一下秦雅云老师来到小乡村以后,所受到的精神洗礼和精神冲击?她能够在这样的境遇当中扎下根去,一扎就是三十年,而且又嫁人又生女,在精神层面肯定有很多的感悟,这是她多年来能够克服种种困难的力量源泉。
再有,能不能着重表现一些秦雅云老师平时教书育人的情节?该剧的形式像散文一样,每一部分的章节很快会被翻过去,导致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更多的是这些孩子成才后的结果。而如果只是带大家唱一首《月亮粑粑》来表现秦雅云老师三十年来和一茬茬学生们之间朝夕相伴的情节的话,我觉得还不足够。
第二幕里面,关于一双球鞋引发的冲突,我觉得该内容目前来看是有损人物形象的。能不能有一种变通的方式来处理呢?比如那双鞋就是秦老师给女儿买的,但是先不要明确告诉女儿,这样可能会化解现有的一些冲突。现在来看,秀儿的被冤枉其实归根结底是秦雅云老师造成的,我觉得这对其形象还是有一点影响的。
还有就是关于夫妻生活。可能因为时间的关系,剧目中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表现秦雅云和他丈夫这些年情感的积累。但如果直接表现他们妻唱夫随,同甘共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什么矛盾,夫妻恩爱,30年从未红过脸,那会不会看上去有点不太真实?我觉得整个戏剧里面如果没有夫妻吵嘴的情节将会是一个遗憾。
关于第三幕的问题,我特别同意其他专家的说法,就是一定要想办法给秦雅云加戏,尤其是要着重表现人物情感的冲突和心灵的焦灼。我个人觉得在第三幕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不要再纠结转不转正的问题了,纠结下去我们就会被此束缚住。我的想法是,最后秦雅云老师还是转正了,只不过此时的转正对她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秦老师苦苦挣扎,忍辱负重熬到转正,但实际上似乎已经没有意义了,在这一点上可以进行特别的强调。在此情况下,她还要争什么?这样一来,第三幕就又有一个故事了,就是这个小学撤还是不撤?从道理上来讲,小学的撤与不撤已经跟转正后的秦老师没有关系了,但她毅然决定争取留住这个学校,这一点可以作为第三幕的一个焦点。
总而言之,我希望主创们在《月亮粑粑》后面的修改当中,不要“伤筋动骨”,不要改变它现在被受赞扬的格局。而是力争在每一幕中的几个重要节点上将其丰富一些,增加一些厚度和深度,如此,这部剧将会更加有热度!
(光明网记者付双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