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 刘玉琴:
湘剧《月亮粑粑》一改后首演,剧中的审美意境和乡村教师生活的艰难及命运的悲喜,更加触动人心。上一次研讨会大家提了不少意见,这一版不少地方有了明显变化。文本的逻辑性、严密性、寓意性,以及人物形象、舞美、音乐、灯光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内容逻辑更加顺畅,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审美意象与意境更加完整统一。可以看到,剧团下了很大功夫修改提高,编剧、导演、主演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这十分难能可贵。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不停的打磨、修改和提高,有了这样齐心协力、不追逐名利的精益求精,加上国家艺术基金的大力扶持和助推,我们对这部戏“从高原走向高峰”更加充满期待。
每次看这部戏体会都逐步加深。作品是致敬山村教师之作,讲述了一个乡村女教师对山村千百年来文化理想的呵护传承,和对自身文化梦想的追求坚守,寓意深刻,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文化情怀凝聚于舞台之上。
昨晚看完之后,尤感作品人物形象和舞台呈现的朴素、质朴之美,这种美自始至终贯穿全剧。山里人的质朴之美令人感动,他们对老师充满尊敬和崇拜,把老师当作菩萨、仙女,心底始终持有一份对老师的感恩感激,他们生活贫穷,却从不抱怨。小秦老师的朴素之美令人难忘,为了父亲的遗愿,她来了,山里人把她看得大如天,她充满感激,甘愿做孩子们飞翔的港湾,孩子们也拴住了她的心。教育是乡村不灭的灯火,有了这灯火,乡村才有温暖和未来。山里人和小秦老师的朴素之美,折射了千百年来人们对乡村文化生命延续的期盼,就像童谣《月亮粑粑》里唱的:“月亮粑粑跟我走,我跟月亮提笆斗。”乡村教育更多时候是良心工程,需要理想和情怀。作品艺术地印证了中国千百年来文化精神的根深蒂固,生生不已,印证了乡村教师身上奔涌的文化理想和情怀。小秦老师最后唱的“你们把老师小小的梦想,绽放在我亲爱的中华”,更是引发强烈的艺术共鸣。
舞台呈现的形式大方朴素令人印象深刻。虽为戏曲,没有刻意追求以强烈冲突推进剧情,比较侧重人物内心情感的抒发,将戏曲程式与生活化表演、以及音乐舞蹈等有机融合,清新流畅自然,人与景,事与物,互相协调,内容形式有机统一。
优秀作品都有不断修改提高的过程,看完一改首演后,有几点感受:
直观感受之一,先前观剧时,感觉主演王阳娟唱得好,不管怎么唱,从容圆润,高低自如。但这次感觉音乐有些高,她唱得吃力,观众听起来不太舒服。这与音乐、唱腔设计是否有一定关系?另外,配器有时显得喧闹了一些。
之二,小秦老师的转正报告几经磨难终于批下来,当柳县长告诉她时,小秦老师马上说:“我不需要了,让给年轻人吧。”这里要再琢磨一下。她的反应过快,这个结果是她30年来的强烈追求,现在实现了,她竟然一点也不犹豫地将名额让出去,不合常理,缺少必要、合理的心理过程展示,话也说得有些生硬,不符合人物身份和当时背景。
之三,柳县长说黄荆树小学要撤销,合并到县上的联合学校时,受到郑爹和小秦老师的反对,原因是路远孩子小。我觉得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们理应享受更好的教育,这是社会的进步。联合学校在设施、师资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小秦老师不应该反对,毕竟一人支撑一个学校是迫不得已之事。现在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她应该支持。只是要找到解决路远等问题的方法。另外,县里考虑教学点撤消合并时,要与国家教育政策或相关文件精神紧密联系,不应只是个人化、个性化的决策,这里可以在宏观微观上处理得更圆润。
之四,第二幕小秦老师的转正报告没批,昌生气愤地唱,“不给你转正,代课老师又赖着你承担,见过螃蟹横道走,没见过这样子欺负人。问他们晓不晓得你身上的伤,问他们晓不晓得你心里的痛,问他们晓不晓得你吃的苦,问他们晓不晓得‘坚持’两个字,几撇几捺,几横几竖”……作品内容有歌颂、有揭露,符合常情。但能不能处理得更艺术一点?不要直接、生硬地把矛头指向“他们”,这与作品的整体朴素之美不太协调,削弱了作品的美学意境。
之五,最后秀秀来接班的时候,秦老师和山里人充满感激。但对于秀秀接班这件事,应该从国家层面、县里的角度来整体考虑,不应只是秀秀的个人意愿。关于乡村教育,国家政策越来越完善,前景越来越好。把秀秀来接班的理由铺垫得更合理、温暖一点,更符合时代的发展和脉动,会更有感染力,寓意更深刻。
(光明网记者贺梓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