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笔性墨情,气满乾坤

笔性墨情,气满乾坤

2018-02-26 14:18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笔性墨情,气满乾坤

——访青年艺术家沈速

  在电脑全面普及的今天,人们已经习惯了用键盘代替笔墨。当整齐划一的字符逐渐占据了人们的生活,对笔性墨情地坚守就显得尤为珍贵,每一寸墨香都值得被铭记。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书记沈速就是这个时代中值得被记录的一笔。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周德聪曾形容他的作品“灵活多变、富于情趣”。2015年,他的书法作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诗词选抄》受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因作品书写出雄浑气魄、铁血军魂,在业内引起各方好评。

笔性墨情,气满乾坤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诗词选抄》 章草

  接受记者采访时,沈速正在练习章草,刚好落笔在“笔性墨情”的“情”字上。这句话出自刘熙载在《艺概•书概》的名句:“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沈速笑着告诉记者,这也是他的创作理念,闲下来就会经常写一写,寄情明志。

  一个没有特质和独立思考的艺术家是很难创作出好的作品的。这个时代并不缺乏有观赏性的书法作品,但是如何做到撼动人心,却很难。沈速以其别具一格的书法感悟,在当代艺术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这个浮躁的社会留下了一段启示。

  墨作龙蛇 笔耕不辍

  苏辙在《次韵刘贡父题文潞公草书》中写道:“应笑学书心力尽,临池写遍未裁衣。”用这两句诗来形容沈速的成长经历再合适不过。十岁的时候,沈速师从一位书法家,这位老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却依然刻苦练字,每次长途坐车的时候都要运腕空写,这给了年幼的沈速很大的触动:“年仅十岁的我,从心里明白书法的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正因为受到了启蒙老师的影响,在后来的十多年中,沈速一直笔耕不辍、勤勉自检,终在书法领域打拼出一片天地。

笔性墨情,气满乾坤

  沈速近照

  沈速在本科阶段主攻国画,在硕士阶段才转攻书法,师从赵振乾。虽然有书法基础,但是在刚读研时,他仍然是同学中基础最差的一个。为了补齐差距,沈速下了很大的功夫。“有一个阶段我是住在收藏室里的,”沈速说,上学的时候很多经典碑帖是不允许拿出收藏室的,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临摹这些作品,他会在整个大楼熄灯后偷偷躲在收藏室通宵临习。“当时天气寒冷,整晚就靠一瓶二锅头和一包花生米御寒。”明明是一段苦涩的时光,但是现在回忆起来,沈速却觉得很幸福。“这三年恰恰是我在书法技艺上突飞猛进的阶段。”研究生毕业后,表现优异的他被三峡大学选作任课教师,专门从事书法教学工作。

  “我作章草,是对艺术的追求,无‘赴急’之为。”谈到章草创作,沈速说自己“学不会功利”,一直遵循“五项原则”。“第一就是下笔有源,”沈速在创作时虽然也会揉以创新,但每一笔都遵循章草法则和规律,绝不臆度生造。“其次是我在学习中转益多师,铸熔百家,以为我用。”沈速在多年的书法生涯中,凡所能见到的章草作品无不临习,从古至今逐一揣摩品味,以丰满羽翼。“第三是忘我”,每次作书,沈速都会全情投入以至忘我。第四是不求变而自变,“事物的变化都需要过程,如果骤然变化,则会面目全非,颠倒本末。”沈速坚持在书法研习中“文火慢熬”,不求速化,老而弥坚,书法境界也将不断升华。“最后一点就是不求工”,沈速在下笔时不激不厉,不温不火,以平和心态进行创作,用淡泊心性以抵抗浮躁。

  以文养字 以诗养性

  几年前,沈速了解到“草圣”林散之的一个观点——书法不是写出来的,是学问养出来的。这个观点让沈速对自己的书法又有了新的审视和思考。“我想,书法家的根本出路在学问和修养。”讲到这里,沈速下意识地看了一眼书柜上的藏书。“我坚信,书法中的文字内容,是书法创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沈速看来,当代书法若只作形式上的创新而置文字内容于不顾,便是艺术的倒退。

  “汉字是集形、音、义于一体的东方文明特产,如果汉字只剩下无意义的外壳,那么无论书法家把它“创作”得如何美丽动人,都难逃迅速灭亡的厄运。”沈速认为,“写什么”和“怎么写”对书法家是同等重要的两个问题。汉字作为书法创作的对象,书法家的任务是选择适当的书体和笔墨语言,将其形、音、义展示出来。书法家的形式语言,是有“意味”地点画笔墨线条,这种“意味”应与汉字的语义系统相对接。“具体地说,书法家的创作,其实就是把具有特定语义(意境、风格)系统的诗文,用笔墨的形式加以表现、演绎。”

  师故而不拟古

  “沈速的章草体现了古质与今妍的统一。”周德聪这样评价沈速的作品。在这位宜昌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看来,沈速作为一个“80后”能将传统与现代糅合地如此巧妙,十分难得。“一方面得益于他对汉隶的广泛临习,另一方面也源于他对行草的规模与领悟。”周老先生注意到沈速对“字相”进行了疏密分配,这样的处理为整体作品增加了跌宕起伏的动势。“章草字形虽小,却让沈速写出了大气魄。”

  在作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诗词选抄》中,沈速保留了传统的创作材料——仿古宣套纸,这让作品看起来更加古朴厚重、有历史的纹理。沈速在创作上打破常规,将整篇书写的章法模式拆开,采取分段式、分片式方式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了较为新颖的书法创作模式。“我在书体、形式和材料上不断地进行着尝试和试验。”经过多次尝试和不断钻研,沈速的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师故而不拟古”——这是沈速对自己创新理念的概括。章草虽为传统书体,但却在沈速笔下晕出了现代的气息。“艺术当随时代,书法亦然。”沈速一直很喜欢清初石涛的名言——“笔墨当随时代”,沈速将创新看作是“未来的经典”,因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会经历传承和创新。在学习古代碑帖时,他也注意将当代艺术风格融入创作中,不断进行创新突破。“一味的模仿古人或者毫无传统功底的盲目创新,都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沈速认为重创新、乐传承才能走得更远。“在这个以竞技为基本特色的场景下,书法家容易思想浮躁,也容易忽视对精神地锤炼,迷失方向。”正因如此,沈速在创作中十分注重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并一直将传承放在首位。

  文以载道 字以寄情

  “文以载道”向来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直是文人墨客的责任与担当。沈速从小受中原文化熏陶长大,对于国土家园有种与生俱来的敬畏。2015年,恰逢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沈速应邀到宜昌某部队进行艺术讲座和书法交流。在参观了荣誉室后,他被部队的铁血军魂深深地震撼了。“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人民子弟兵们用生命和鲜血为我们铸造了一道坚实的高墙。正是这道高墙,让我们能够拥有现如今如此幸福的生活。”适逢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日,为铭记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沈速决定创作一系列以抗日战争诗词为主题的书法作品。

  “我觉得我有责任将这份正能量传递出去。”为缅怀革命先烈,讴歌民族大义。沈速选择抗日爱国诗词作为创作主题,将章草定为创作书体,以条屏的形式进行书法创作。“我希望既能警示当代年轻人勿忘国耻,又能增强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沈速坦言,艺术应该体现人民的喜怒哀乐,真实反映人民的生活,引领和传递社会正能量。

  在经过申报、专家评审、公示等几个严格筛选的环节之后,沈速入围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项目。“接到立项通知书之后,顿时觉得重任在肩,有一种被嘱托、被信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了基金的资助,沈速才得以从北往南顺利走访抗日战争旧址——平型关、喜峰口、台儿庄、腾冲等地;参观了多个博物馆和纪念馆,同时全国寻访抗战老兵,查阅了大量抗战相关文献资料和图片。“在遗址、遗迹、遗书中凭吊先烈、感受英魂,在对历史的回望中书写慷慨悲壮之气。”

  2017年,沈速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诗词选抄》作为 “中国艺术新视界”的参展作品走过大江南北。每至一处,作品都会被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上,像脊梁一样挺拔。书法界总是强调“筋骨”,沈速创作以抗日战争诗词为内容的书法作品,就是受到“筋骨”之说的影响,在他看来,这不仅是艺术审美的追求,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脊梁从来就没有弯过、筋骨从来就没有断过。”

  (光明网记者石依诺采访整理)

[ 位置: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武建勋:现实题材电影的内容生产与档期策略

  • 饶晓志:坚守创作本心,在商业与艺术间寻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