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思彤
薛超伟的短篇新作《吃饱记》讲述了一个有关寻找与守护的故事。作品以狸猫“厌厌”的视角展开奇幻之旅,通过时空的桥梁将过去与现在连接,既有对生活的细腻感受与丰富想象,又在真实与虚构的和谐统一中,展现出哲理与美学思考,令人感动于其中涌动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大背景”与“小人物”:真实与虚构的交织
翻开“厌厌”的回忆之书,阿尔、周正行、美兰、杨清韵等人物渐次浮现。他们与“厌厌”之间或偶然或必然的独特缘分,构建出一个个如梦如幻又真实美好的故事。四位身份迥异、经历不同、所处时代亦不同的微笑个体,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呈现出各自面对时代洪流时的艰难与挑战。
《吃饱记》的主线之一是小猫“厌厌”从清末至现代的坎坷辗转。“厌厌”每个阶段的故事,都反映着特定历史时期的变革与动荡——在真实的历史“大背景”中讲述和“小人物”的传奇故事,让真实与虚构交织,厚重历史与新奇故事结合,在魔幻现实主义的氛围里展开真挚动人的叙事。
“厌厌”与阿尔的故事大概以清代光绪年间的“丁戊奇荒”为背景。透过猫眼观察的饥荒图景格外真实:日常吃食的变化、阿尔身体状况的反复、“吃人肉”的惨剧……这些细节构建出血淋淋的现实。他们之间的故事充满着浓浓的传奇色彩,如同一个完整生动的“志怪故事”。故事中,阿尔对小妖阿麦碎片化的回忆、不断造访的“神怪灵魅”、人猫之间的有趣相处与对话,淡化着现实的残忍与苦涩。从北方到南国,饮食民俗与社会风貌渐次展开,铺就了一个厚重而充满烟火气的故事基底。
清末民初兴办女学的风潮中,“厌厌”与周正行因“对世间一切都不舒坦”而结识。这个一生中抗争、逃避、妥协、反击交织的女性,正是当时女性群体的困境缩影。一场“舒坦”的梦,售猪时悄悄增加一些“分量”,都是“厌厌”力所能及的安慰,默默消解着周正行的痛苦。美兰与“厌厌”的故事如惊鸿一瞥,却充满暖意,成为温暖记忆的永恒书页。
“厌厌”与杨清韵的故事是“终章”,也是新的开始。故事始于西岘山山顶的一座旧楼,从观察到搭话,再到相熟的过程,宛如孩童交友般纯粹。杨清韵生活中的悲伤与欢乐、灵动与乐观,还原着现实中儿童的生活日常,真实可爱,又令人疼惜。随着“厌厌”与杨清韵相处的深入,前述情节缺失的碎片被逐渐填满——小妖麦麦的身份与来处、“扁长鱼丸”与“咸菜糯米饼”的悬念逐渐被揭开。以“厌厌”为媒介,将两个时空的故事串联,阿尔的执念化作“厌厌”的坚持,在画上句号的同时开启新章。
“小狸猫”与“大智慧”:温情与哲理的并存
“厌厌”既是温暖、可爱的陪伴者,也是冷静、清醒的观察者。《吃饱记》采用内聚焦的叙事视角,用猫眼看世界、历人世,又以全知视角展现“厌厌”的智慧哲思,形成独特的“猫生哲理”。
同为以“猫”的视角观察世界,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充满辛辣讽刺,《吃饱记》恰似柔和的春风细雨。“厌厌”记忆中的众生皆是温暖美好:雪堆中抱起小猫的阿尔、热心踊跃的海员、严冬里为小猫提供住所的美兰……现实残酷总被轻描淡写,不同时代的善良与坚韧却在猫眼中熠熠生辉。这只“永不停歇”的小猫,在寻找的路途中不断缔结温暖连结。
以第三人称叙述展现“厌厌”的内心,为小猫笼上了一层智慧的光环。跋涉百年、涉世较深的“厌厌”极为通透,面对每段故事中不同的人物与经历,“厌厌”总会衍生独特的感悟:“他们不会提起离开的人”——但“厌厌”永远记得阿尔,为寻找阿尔故事中的南国小妖与扁长鱼丸奔波千万里;“言语在世间浮动,彼此碰撞,彼此较劲,胜出的或可成为预言”——杨清韵喊出的每句“韩太公长命百岁”,都是架起“梦行”桥梁的基石,支撑着这段跨越百年的相互慰藉;“人类是这样的,往后清韵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受到很多伤害”——漫长的时光里,以生命力度去承担、去宽慰,是“厌厌”的“猫生哲理”,在绵长坚定的述说中变得愈发清晰。
“长”叙事与终“圆满”:谜底与谜语的呼应
《吃饱记》时间跨度逾百年,地域横跨南北,铺就了“厌厌”寻找“小妖麦麦”与“扁长形鱼丸”“咸菜糯米饼”的旅途。线性叙事清晰还原了“厌厌”的寻找与守护之路;首尾接续的结构中,阿尔与杨清韵的故事互为镜像——阿尔的故事为始,布下谜语;杨清韵的故事为尾,揭开谜底。当“小妖麦麦”的牵挂百年后由杨清韵揭开,既是阿尔故事的圆满落幕,也是新缘分的开始。
那些看似与主线无关的际遇,实为“厌厌”成长的温暖注脚。最终,几条并行不悖的线索形成闭环。“阿尔”与“韩太公”、“阿麦”与“杨清韵”、“扁长形鱼丸”与“咸菜糯米饼”……“厌厌”平静又真挚地还原着每一段奇妙际遇,她是追逐者,也是守护者,在白驹过隙的时光中铭刻这段永恒传奇。
薛超伟笔下的小狸猫“厌厌”是逐渐成长的精灵,从不会人语到与阿尔斗嘴,从抓田鼠麻雀到施法驱邪;是穿越时代的慰藉者,为不同时空中的阿尔、周正行、美兰、杨清韵给予支撑和慰藉;更是吴越文化的诗意见证者,用猫眼记录烟火人间,以诗意述说人性美和人情美。“厌厌”有声,这绵长、坚定的讲述,是寻找与守护,也是遇见与成长。(李思彤)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