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邓海建
“宛若风飞雪,悦如飞燕游龙。”中国民族舞的神韵与风骨,大概就在这种清逸翩然的审美范式中流传千古。大型原创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让人不禁想起这句古诗,在历史与现实的多维舞台文化中,感受到其精神之美、旨趣之意。
近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滚动资助项目和作品拟立项名单公布,《草原英雄小姐妹》是高校入选的唯一剧目。去年,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之一,大型原创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曾在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音乐厅进行首演,献礼十九大、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内蒙古艺术学院建校60周年。目前,舞剧已完成10场演出,观众达10800余人次,在国家大剧院和内蒙古乌兰恰特保利剧院的商演中,票房收入达70余万元。
专家叫好、票房叫座,现实主义民族舞剧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能如此和合而生,实属难得。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报告指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于此而言,新时代的精品力作亦需要主动创造、积极打磨。应时而动的国家艺术基金,就是由国家设立的公益性基金,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大型原创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的诞生,是基金项目满园春色里的“一支繁花”。
有人说,“庄严正式的舞蹈是一种精密计划的几何学。”把一个国人皆知的英雄故事搬上恢弘的民族舞剧舞台,这不仅需要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想象,更需要观照现实的核心价值思维。
54年前,年仅11岁的龙梅和9岁的玉荣为保护集体的羊群,在零下37℃的严寒下与暴风雪搏斗了一昼夜。两人被救后由于冻伤严重,龙梅失去了左脚的大脚趾,玉荣右腿膝关节以下和左腿踝关节以下做了截肢手术,终身残疾,但384只羊仅有3只被冻死,其余安然无恙。1964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授予龙梅和玉荣“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光荣称号。半个多世纪过去,“草原英雄小姐妹”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图腾,一段历史的映像。2015年,在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中,“草原英雄小姐妹”名列其中。把这个具象而生动的故事,化为相对抽象的舞剧语言,兼顾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这对于舞剧创作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皆是挑战与考验。
好在,大型原创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创作人员没有固守窠臼,真正大开大合地以“四心”原则精雕细琢:一是班子上用心。特别邀请了国家一级编剧赵明任总编导,与著名作曲家三宝等众多国内知名舞剧创作精英通力合作。二是内容上走心。当代视角与多层空间融合运用,演绎了当代小学生与60年代小姐妹两代人的心灵碰撞和情感交融。三是创作上尽心。主创团队多次深入“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家乡和原居住地采风,经过为期两年的策划、筹备、制作、排演,才得以呈现在舞台上。四是表演上匠心。将蒙古族的舞蹈艺术与民族音乐艺术及蒙古族服装、文化元素充分融入到了舞剧的编创当中,坚守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完美统一。
好戏不厌千回改。作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大型原创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虽“有女初长成”,更须站在“国家精品”的高度边改边演、精打细磨。就像作为编剧兼艺术总监的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艺术学院副院长赵林平说的,每一个舞段找到准确的形象和方式都需要反复试验,十遍、百遍、甚至是千遍地反复修改,但直到目前为止,比如“暴风雪(的舞剧表现)仍然是需要攻克的难点”。开门见山地问诊把脉,开诚布公地听取意见,这是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正确打开方式”。可以想见的是,在“一改”等程序之后,大型原创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必会越发闪亮。
一部激发时代共鸣、倡导责任担当、昭示民族精神的大型原创民族舞剧——舞台上的大草原、时光中的小姐妹,正以中华文艺的正道之力,让人们重燃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激情与热血。(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