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杜甫》形式感很强
——在舞剧《杜甫》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田湉(北京舞蹈学院副研究员)
我是汉唐舞古典专业舞毕业的,对历史形态的舞剧情有独钟。在看过的这么多部历史题材舞剧中,《杜甫》是用心的一部,周莉亚和韩真是我非常欣赏的两个青年编导。
首先,舞剧《杜甫》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他的形式感,两位编导几乎对每一个群舞舞段都进行了形式上的探索。比如,丽人行造型上的雕塑感;杜甫回归田园后长长拖布在舞台空间中铺衬出的农耕景象等。编导在做每一个舞段的时候,都在尝试寻找新的在形式上的可能性。
第二,语言质朴,避重就轻。舞段中通过动作的不断重复,准确地描绘了时代,点出了人物和环境。也许,在点出时代、人物、环境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尝试点出下一个情节的发展,这样使舞段之间做到有效的衔接。
第三,细节设计方面,最开始的杜甫的出现,人物形象是被由下而上慢慢点亮的,舞台幕布上多媒体打出的诗句随着杜甫经过的位置逐渐消散。我觉得这个处理非常细腻,在接下来的修改中,这样具有设计感的细节可以多一些。
另外,我觉得有两个可以调整的地方。第一,目前结构上稍微有些松散,可以重新梳理一下舞剧整体结构,把衔接的地方处理好。第二,双人舞可以有新的尝试和探索。汉唐古典舞的双人舞两人之间是不接触的。因为舞剧这个词和它的形式都是舶来品,原词是Ballet,也就是芭蕾,而舞剧最初被引入中国就是芭蕾舞剧的整体形式,其中双人舞的托举都来自这个形式本身。而中国古来有之的戏剧中,双人表演或舞动,如戏曲中的,并不是接触的。所以在双人舞段,是否可以尝试用不接触的双人舞?或者探索其他的方式进行有效的表达呢?这是我提出的思考方向。(光明网记者崔益明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