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郭伟
近日,由河南大学出品,段晓华担任导演的人文纪录片《寻找冯友兰》入围第十四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影片名单。本着追寻和还原历史的力量,影片在短短33分钟时间内,以散文诗般的叙事手法和点线面体有机融合的叙事结构,交互往返于历史与当下的时空中,将一代大师的哲思化为唯美的视听语言。沿着大师当年所走过的路线追寻他的踪迹,倾听草木花鸟的声音和受访人的深情讲述,观者可以尽情地复刻时间的痕迹,回望生命力量的勃发历程,从而一步步走进哲学家的心灵和思想世界,感悟一代大师的智慧人生。
叙述视角转换,传递思想的力量
纪录片《寻找冯友兰》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相结合的方式,为整部作品赋予了主观带入感和客观陈述的双重叙事特质,并在视角转换的间隙渗入绵亘的温情。
片头以航拍紫桐垂阴时节河南大学东十斋的空镜引入,寻访人与访谈人河南大学校史学者王学春(河南大学校史馆原馆长)一起走进当年冯友兰上课的七号楼。在俯拍和下降镜头之间,一种回望感蔓延开来。“这个建筑是1925年落成的,冯友兰先生当时曾经在这个地方上过一个学期的课……”在王老师的讲解声中,冯友兰在时空交错中以幻影和具身叠合的形象走进观者的想象世界。
“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个人”。随着古建筑上缓缓开启窗棂的声音,纪录片以寻访人影音相谐的方式讲述。第一人称叙述像一个画框,指引着人们走进画中世界。“他就是河南大学文学院的首任院长,享誉海内外的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紧接着,伴随着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解说词,镜头慢慢定格在了片头。由此,影片通过寻访人的第一人称视角拉近了不在场的主角人物和观者之间的距离,又借助第三人称客观陈述的方式奠定了纪实的基调,在不同人称转换的停顿瞬间,将空白驻留其中,由此得以萌生观者之思。
影片着重通过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介绍了冯友兰在致力于中西合璧、西为中用治学理想的实现,进行学科、课程和教材建设的努力,及其创立自己哲学体系等方面的成就和享有的盛誉。作为一个不在场而又时时在场的终极受访人,作为一位饱受争议的典型的“民国式学者”,冯友兰秉持的“立意凿通中西而真气弥漫”的治学态度和关于人生哲学的理想,一点点浮现于跳脱有致的叙述之中。
《寻找冯友兰》总导演、寻访人段晓华赴京专访宗璞先生
迭代叙事结构,蕴含真挚的情感
纪录片《寻找冯友兰》虽体量短小,却有着点线面体多维共生的叙事结构。影片将冯友兰在中州大学的工作经历(1923-1925年)作为叙事的逻辑基点,并将其置于一个传统文化的文脉赓续和新思想生成的大变革时代背景中,这就使得观察视角既包含了纵向历史的线索,即冯友兰及其家族对故乡南阳沛然文气的蒙养和秉承;也有共时层面的横向比较视野,即将其追求新文化、新思想的家国情怀回归于当时的世界格局。这两条叙事线索有机统一地表现了冯友兰对于中国近代教育倾注的深沉使命感。
影片从四个维度阐释了冯友兰为人为学为师的远见卓识、创新活力和精进之道:一是哲学人生,二是哲学思想,三是为学术而学术、发展大学的教育思想,四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曲折道路。讲述过程中不仅浸润着冯先生少年时期逐梦闯世界的勇猛无畏,青年时期怀揣文化救国使命的澎湃激情,而且熔铸着其中年时期致力于发展大学的超前意识,还有晚年时期对“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境界的躬行。这些丰沛的人生经验和学术理想既体现出了冯友兰思想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也充分显示出其人生哲学的知常、习常智慧。
为了更好地理解冯友兰的人生境界、思想格局,创作者将寻访和受访镜头、相关资料图片巧妙地缝合起来,在思想和情感密切链接的转场节律中,叙写着散文诗般丰盈的情感世界和启人心智的哲学思想。看似随意抓拍的一些小景致或空镜头,一棵独立于时光中的银杏树、一枝金黄的腊梅,在磨蚀出包浆的石板台阶上拾级而上,或是一句邻里间的招呼语,在影像与声音交汇的刹那,都会使观者不由得萌生出种种小感想、一闪念,抑或即时即地触发的一缕情思。
总体而言,纪录片《寻找冯友兰》画面构图唯美,镜头语言自然畅达,细节处理温润密实而富有触摸历史的质感,大场面满幅构图开合有序、主体性意蕴丰足。人称转换和主客观镜头转场婉转流畅,使叙事在不拘一格的视听话语系统中呈现出“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的新散文”的质地。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了新诗所追求的“意境与声律相称”和“节奏与词意俱佳”的诗性风格。值得注意的是,纪录片采用寻访这一传统的文学寻根的书写方式,在寻访者的主客观视角之间穿行摸索,在主角游历的外部和内部空间迁移探寻,不断流溢出对普遍意义上的人生和自我的重新发现、自我询问。影片在讲述冯友兰作为教育家倡导学术创新、尊重人性和重视美育的前瞻思想的同时,将其个人经验作为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象征性表达放大为对家庭教育、地方文化以及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追寻,为人们寻找到了一条抵达诗意栖居地的路径。
(作者系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