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西方故事讲出“中国范”
——芭蕾舞剧《哈姆雷特》研讨会在京举行
芭蕾舞剧《哈姆雷特》研讨会
光明网讯(记者石依诺)2018年6月15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哈姆雷特》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家艺术基金专家组与上海芭蕾舞团主创团队针对该剧的艺术性、文学价值及舞台呈现等问题展开讨论。这是《哈姆雷特》第一次以芭蕾舞剧的形式呈现,是致敬莎翁逝世400周年的匠心之作,更是古典芭蕾在现代化语境中的全新表达。
古用今表 以中诠西
芭蕾舞剧《哈姆雷特》充满了古典芭蕾剧的神韵,但却在服装、动作、舞美布置上添加了现代元素。据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介绍,主创在创作时没有给哈姆雷特穿宫廷衣服,就是想塑造出当代气息,“当黑西装配上牛仔裤,观众很快就能感受到哈姆雷特与他人的格格不入。”这一创新的解读方式得到了专家的认同。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博士盖琪认为,哈姆雷特是典型的由古典英雄向现代英雄转型的代表性人物,剧中“牛仔裤”等现代化元素的加入让这个形象更加生动立体。“他和周围身着宫廷服装的人既和谐又冲突,他体现的东西比原来剧本表面的剧情更深。”“编导实现了新古典芭蕾舞剧创新演绎,具备舞剧表达的多样性。”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原院长、教授刘同春如是说。中央民族大学舞蹈教研室主任马啸对剧中呈现的双层舞台表示肯定,同时也提出建议:“后面的二层舞台如果能移动会为整场营造出错落的感觉,舞台层次感更强,现在有些趋于平面了。”他还建议让双层舞台“动”起来,增强创新性。
芭蕾舞剧《哈姆雷特》同样也是一次西方形象中国化表达、国际文化交融合作的尝试。“编导没有去拘泥于古典芭蕾,我反倒看到了很多熟悉的生活形态动作,甚至还看到了很多中国元素。”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工作部文艺创作室一级导演谢克评价该剧是“大家都能够看懂的芭蕾舞剧”。
“上海芭蕾舞团这一次与英国的合作为我们做了一个成功的示范,也为日后国际文化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谢克认为,《哈姆雷特》的现实意义及社会影响与其艺术价值同样重要。
“这部戏最重要的是呈现了与中国式审美不同的风格。”辽宁芭蕾舞团团长曲滋娇十分欣赏剧中的“群舞镶边”——用群舞演员衬托,将主要人物形象刻画出来,其中的戏剧性冲突突破了中国式芭蕾的固定思维方式,“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恰恰就需要这样的芭蕾。”此外,从事芭蕾舞编排工作多年的曲滋娇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全剧在表达情感高潮时用纯舞蹈的语汇代替了西方一贯的哑剧形式,她认为“舞蹈就是要舞之蹈之,用舞蹈语言诉说故事和情感。”这一点值得学习。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许薇认为,戏剧芭蕾往往会过分地导向戏剧性,但是该剧解决了这一问题,展示了戏剧芭蕾的完整结构。该剧“不论是激情独白还是缠绵双人舞,都是同一个情感在推进叙事的发展,让哈姆雷特在芭蕾的优雅中折射出思想的深邃。”
精益求精 再次出发
芭蕾舞剧版的“哈姆雷特”再现了莎翁笔下那个挣扎与矛盾的人物,新古典芭蕾的优雅赋予了这个人物细腻的基因。虽然与会专家对其舞美设计、情感表达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肯定,但也对人物关系设计存疑,展开了一番唇枪舌剑的讨论。
“双人舞编排的时候要正确使用语言,哈姆雷特与母亲共舞这一段要反映出其准确的人物关系。”谢克认为该剧在母子双人舞的动作设置上还有欠考虑,应该让两人的母子关系更加明确。马啸也提出人物关系“不是特别清晰”。“哈姆雷特与母亲那段双人舞,看上去有一种情侣的感觉。”中国歌剧舞剧院编导孔德辛认为“东方人和西方人思维方式不同”,所以才导致了舞蹈动作诠释与理解上的偏差。“我倒认为是导演刻意为之”,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马云霞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导演就是想体现哈姆雷特的恋母情结,这一点在莎翁原著中也有所体现。”
“哈姆雷特与母亲之间的矛盾是不是可以再拓展一下。”盖琪提出应该增加一些体现人物内心世界挣扎与矛盾的动作。“所谓现代戏剧的核心就是人的外部欲望目标和内心自我认同之间的矛盾。”盖琪建议可以在后面加一段哈姆雷特戴面具独舞的情节。“再往深一点说,哈姆雷特这个人物不是单纯的果敢机智形象,如果能在其性格的忧郁与犹豫部分进行挖掘,会让角色的人性深度更饱满。”许薇从人物关系这一问题上延展开来,提出了角色塑造还不够立体的问题。
研讨会的气氛就像北京盛夏的天气一样火热,与会专家的认真态度让主创人员备受鼓舞,同时也感慨“新一轮打磨又要开始”。“舞剧的整个打磨历程,就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气韵律——从冬藏到春耕,虽然充满着坎坷与艰辛,却能让哈姆雷特这个‘英雄’在困难中锻炼出坚韧的品格,收获成长经历。”在听过与会专家的意见之后,辛丽丽表示“英雄”又要再次出发,在精益求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只有一次又一次突破自我,才能让“哈姆雷特”破茧成蝶、成为芭蕾舞剧历史上的经典形象。(石依诺)
[责编:刘冰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