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禅林意象 挖掘文化内涵
——访青年艺术家王振宇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山花如锦春长在,涧水如蓝碧湛然。信步白云深处去,须知别有洞中天”……这些脍炙人口的山水禅诗,描绘了一方静寂幽深的净土,抒发了一种淡泊空明的心境。国画《禅林意象》,以绘画语言来写禅诗,将抽象的意义转为形象的表达,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生动阐释,为现代生活带来了美妙的禅意,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作品。
王振宇近照
作者王振宇,2005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现工作于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国画《禅林意象》,凝聚了他多年的艺术积累和文化思考。“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国画《禅林意象》为何选择以意象来说佛理,创作过程中有哪些艺术感悟?记者日前就相关问题,采访了王振宇。
您是何时接触国画的,对国画艺术有着怎样的理解?
王振宇:从小就喜欢写字,楷书、行书练过不少。上了大学,开始系统学习国画。起初,比较喜欢大写意,买来吴昌硕的画册,几乎临摹了一遍。期间,不断琢磨和反思,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道路。后来,对山水人物的兴趣越来越浓,进而主攻山水画技法。
个人认为,山水画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其他题材相比,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南北朝时期,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不仅使山水成了独立的审美对象,也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文心雕龙·明诗》写道:“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山水画,在山水诗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蔚然大观。古代山水画,尤其是宋代山水画,意境皆在尘嚣以外,给人“不食人间烟火”的独特美感。
创作国画《禅林意象》过程中,有何难忘之事和艺术感悟?
王振宇:创作之前,脑海中产生了丰富的意象。可真正画出来时,发现和想象有很大出入。例如一棵树、一栋房,原本构思了很多意象,可落实到纸面时才意识到,无论怎样追求神似,呈现给人的视觉认知,也必须得是树和房本身。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表现出精神内涵?如是困境,让我想到了人的身体跟精神,似乎也正是这种“即”和“离”的关系。
创作过程中,我把写生、采风收集来的资料,先转化成中国画的笔墨,再由具象表达的笔墨形式,抽离出意象的笔墨。然后,把这些意象的笔墨组织构图,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期间,经过了若干时日与周折,个中滋味,可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值得欣慰的是,辛勤劳动之后,终于有所收获。
国画《禅林意象》,在表意上基本达到了我的期许。然而,绘画作为一种视觉形式,在表达思想境界、形而上的抽象事物时,还是客观存在一些局限。在这方面,它可能不如诗。与绘画相比,诗歌更适合表达微妙的感受、缈远的境界。为了弥补这种缺憾,我在写生过程中,即兴写了一些诗。例如,“古柏萧萧遮地荫,燕都名刹掩重门。汪汪法海心源内,历历尘劫幻化身。钟鼓不惊名利客,梵经合渡善缘根。清秋朗月天心照,一指千年证到今。”(《过法源寺》)诸如此类的诗,希望可以传达出一些画外音。
国画《禅林意象》(系列3幅),纸本设色,68cm×138m(单幅)
在您看来,国画《禅林意象》最主要的创新和风格是什么?
王振宇:今天,“创新”是一个高频词汇。各行各业,都在谈创新、求创新。但个人认为,创新可能更适用于科学技术,对国画来说不一定是好事。历来的国画佳作,大抵都是合乎于“道”的。“道”字复杂,但比较基础的一点就是,要符合自己的内心。国画《禅林意象》,虽然达不到“与道相合”的境地,但比较符合我当下的一种心境。
所谓风格,古人谓之“风骨”。一件作品,能够传达作者的风神与骨气,故称。一个人风神如何,其天赋、文采往往会反映在行为举止上,一望便知。至于骨气,大抵源于后天所学、所磨练。读何种书、有何阅历、受何种教育、价值观如何、临大事如何抉择等,影响或反映了一个人的品性。例如颜真卿其人,堂堂威严,凛然正气。他的书法,也给人以威严、堂正之感。所谓“字如其人”,确是有一定道理的。
创作过程中,我不去刻意创新,也没有非要形成什么风格,只是把切身感悟诉诸笔端,以作品来抒发胸臆。在自娱自乐的同时,希望以作品为媒介,与广大画友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对于青年艺术创作而言,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有着哪些意义?
王振宇:艺术创作不易,一路走来,感谢师长的教诲、亲友的支持,尤其是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对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拿到这笔钱后,一定不能浪费。小而言之,对待艺术本身必须严谨认真,创作出来的作品至少得让自己满意;大而来讲,希望通过作品,来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哪怕是一件小事,只要是正确的、有意义的,也值得做。正如《荀子·劝学》所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敦煌采风期间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古风《敦煌行》。“大漠风沙卷地白,祁连古雪接天际”“阳关一望渺茫中,多少离人杳无踪”“开凿佛窟十万龛,泥金彩画极乐天”等,均是真实的所见所感。这些生活积累、美的发现,对于艺术创作至关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