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海建
人生百年,惊鸿一瞥。
梅花大奖获得者冯玉萍的新作《孝庄长歌》自2016年推出后,备受好评。剧中的庄皇后形象立体、丰满,其家国情怀震撼人心。这两年来,作品边改边演,从剧情到表演一步一个台阶,呈现出开阔大气的艺术景象。一段孝庄皇太后的人生,在评剧舞台闪耀出一瞥人性繁复、审美新境的惊鸿。
2018年6月27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滚动资助项目——大型历史评剧《孝庄长歌》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刘玉琴、陈鹏、孙喜军、黎继德等20多位专家就剧目的修改、完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这两年,评剧《孝庄长歌》成为爆款,甚至被排成晋剧版本在太原惊艳亮相,足以说明市场的认可与点赞;而今年年初,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又在80多部戏中选出16部滚动资助,《孝庄长歌》作为5部地方戏之一,经过专家再次评审、优中选优获得滚动资助资格,可谓得到了业界的口碑与肯定。
“长歌一曲,荡气回肠。江山社稷,唯此唯大。”一个被正史和野史说透了的女人,一段被教材和传说讲完了的历史,如何在传统评剧的舞台上展现时代艺术的惊艳?这不仅拷问着评剧艺术的范式创新与手段创新,更拷问着剧情创作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这是一台恢弘的评剧长歌。一是精品级创作。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大奖获得者冯玉萍亲自挂帅,汇集国家一级编剧、国家一级导演、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国家一级灯光设计师、国家一级服装设计师……真正走一条人才兴剧之路。二是教演研结合。该剧植入沈阳师范大学,开创了戏曲传承与艺术教育优质嫁接的新平台,在体制、机制、平台上,探索出一条剧目创作生产新路。三是创新式传承。不拘泥于传统,加大艺术融合创新的力度。比如剧中孝庄少女到老年的表演、评剧唱腔与蒙古长调的契合,时刻可见唐诗宋词元曲的韵律,既气贯长虹、又相得益彰,在表演与唱功上获得创新性突破,也无怪乎被观众赞为“东北戏曲振兴标志性剧目”。
这是一出浩荡的家国史诗。作为历史人物的孝庄,在各派文艺作品中被多维度解读过,《孝庄长歌》凭什么打动新时代的观众?这是内容创作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换言之,这部大型历史评剧以怎样的视角关照社会、关照时代,决定了在多大程度上能引发观众的共鸣与同情。值得肯定的是,该剧通过“抒情”“还玺”“赌命”“鞭尸”等戏剧事件,再现庄妃与多尔衮、顺治帝、康熙帝之间的矛盾冲突。表面的线索是主人公赎情追爱、求真逐梦,而隐藏的深线是风云际遇中的历史抉择。在这些抉择与冲突中,细节性刻画了孝庄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忍辱负重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善良淳朴的中华民族伟大女性的形象。更为难得的是,该剧没有脸谱化人物形象,把人性的真实与多元、历史的深邃与浩渺,展现得诗意而逼真。
一个唯物史观下的孝庄,如巍巍宫墙内的格桑花,自由奔放,自在绽放。正如冯玉萍所言,“她的家国情怀都源自于爱,这个戏在一改二改三改当中我们不断地在揣摩……”从人性之爱的视角去阐述家国情怀,既高屋建瓴,又润物无声,真实自然、令人信服。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新近入党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的信中说,希望更多文艺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从而“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贡献力量”。国家艺术基金大概就是这样一种创新的体制机制,在“宝剑锋从磨砺出”的精品创作中砥砺文艺工作者的信仰、情怀与担当,在见贤思齐的创作氛围中以资助项目带动文艺创作的大发展、大繁荣。就像大型历史评剧《孝庄长歌》一样,在研讨中碰撞、在演出中精进,边改边演、精细打磨,成就恢弘浩荡的“艺术长歌”。(邓海建)
[责编:刘冰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