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戏剧性、理理局部结构思路
——在话剧《张謇》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谷海慧(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副教授):
第一,作为历史人物剧,这部戏的表现方式更像是文献剧。而文献剧用于大的历史事件合适,用于塑造人物的戏剧作品中,尤其用在这个“伟大的失败者”身上,并不是最合适的。以人物为中心的作品,应该注重刻画人物性格、挖掘那些能表现其性格形成的现实原因。张謇一生经历了很多重要历史时刻、做出了很多重大抉择,这部作品如果着力于表现他面临抉择时的困境会更好。目前,在表现主人公个人经历的精神困境上,我觉得还不够充分,也因此,剧作的戏剧性和戏剧张力还显不足。
我觉得可以从两个角度增加作品的戏剧性和戏剧张力。一是增加一些如同戏开场时军阀混战、纱厂捐资等极具冲突的叙事片断,这样不仅能增加戏剧趣味性,也能增加戏剧意味,即我们常说的戏剧性;二是从人物的困境入手,为人物多设置一些障碍。目前当然也有障碍,比如张謇与股东之间的分歧、与佐藤和佐藤背后的力量之间的较量,但是做得还不够。这导致人物遇到困境没有变成“戏”,而变成了一本“账”,戏剧张力不足。
第二,这部作品的主题是非常丰富、多元的。有一力承担的硬朗、壮勇的人格精神,有高扬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有乱世中的个人身世飘零感,还有禅悟、宿命等富于哲学意味的讨论。这些主题,感觉目前用力比较平均。我觉得要有一个最主要的,编导可以考虑想在哪一个点上再着力突出一下,有点主次层次。
第三,关于隔空对话这部分,我个人觉得有些突兀,有些拼贴和混搭的感觉,对大叙事结构的整体性是一种破坏。中年张謇和老年张謇之间的跨时空对话,想法是非常好的,像博尔赫斯式的假定和虚构。这种博尔赫斯式的假想和虚构,要么成为结构性思路,即将这种思路作为整体的结构方法,全剧就以中年和老年的隔空对话为结构线索;要么干脆扎扎实实地按照正常的叙事逻辑进行线性叙事,即从头到尾就是写实主义。至于中年和老年的精神对话,在写实主义的线性叙事结构中也可以保留,转述也好、独白也好、回忆也好,有多种表达方式。
第四,对于舞台的表演部分,康爱石老师让我看到一个特别符合张謇身份的清末明初的知识分子形象,真正做到了演员与角色的合一,非常有感染力。但是其他演员真的不太让人满意,导演还需要给他们多一些辅导,有的是演员自身的问题,有的是表演上有过火的地方,还需要控制。
最后,从纯粹的观众感受来说,我觉得目前声光电的应用,也可以适当控制。刚才有一位老师说音响可能没调好,作为观众,我也觉得那个音量有些刺耳。舞美做得很讲究、很用心,但我个人觉得那个转台不是很必要。人物的轮番出场,不一定通过转台来实现。另外,戏结尾时,张謇站在转台上,一束顶光打下来,然后转台升起来,形成一个定格,我觉得这种处理有些太高调,让人觉得过分强化英雄形象了,有强制性,不太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