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张謇》让观众“记住先人”
——在话剧《张謇》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李法曾(中央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
看了这部戏很感动,张謇创办了370多所学校,这部戏歌颂了张謇,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伟大作品。用“伟大”两个字,为什么?这部戏有两层意义,第一,很多人不知道张謇是谁,不知道这个伟大的人物;第二,虽然过去没看到南通出过什么戏,但这部戏特别好,能把这样一出戏搬上舞台,而且这么出彩,南通艺术剧院和这个剧组,值得尊敬。
我看完戏之后,也做了一个小调查,请一些人看了这部戏。无疑,这是一部高雅艺术,就是要给有一定思想的人看。但实际上,我调查的,很多不是文艺界的人,也不是什么知识分子,但他们看完之后一样拍手叫好,被张謇所感动。有一位房地产商,看完以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愧对先人。”为什么我说这部戏有现实意义?正在于此。
这部戏好在艺术性很强,编导演和舞美俱佳,故事讲得很好,整体脉络清楚,节奏掌控非常好,很干净。尤其在最后谢幕时,很多观众都哭了,这时候又打出字幕,把张謇一生的成就清楚地表现出来,对观众来说,自己的思想都升华了,感觉张謇真是不得了。所以,戏的最后一部分,后半部比前半部要好。
这部戏刚开始的台词很有规律、很清楚,动作性很强。什么叫“台词”?我给台词的定义就是从心里流出来的话就叫做“台词”,你怎么想的,说出来了就是话,没说出来就是思想。为什么说它的动作性很强?有时候我们说话随便张嘴就说,就容易“废话连篇”,这句话应该说出来,但是没有把人物内心动作表现出来。而“张謇”的台词,动作性非常强,都是发自内心的话。
还有不足的地方是其他演员的台词还不够,对比之下,有的地方更苍白一些,包括重音都不准,这需要调整。希望导演在复排的时候,首先要对台词,用几天的时间把台词好好对一对。台词肯定要根据对方的反应再说第二句话,而不是演戏的时候第一句说完、第二句哗哗就出来了。
关于中年张謇和老年张謇的对话,我还是比较喜欢的,有老师提到不要重复的问题。我觉得重复也是可以的,要看你重复得好与坏。既然用了这个手法,就要拿出这个手法的高明之处、用在高明的地方。我说它好,好在哪儿?它让我们同时看到这两个不同年龄的形象,我认为这两个形象刻画得比较到位,可以让观众知道张謇年轻的时候是这么想的,到了老年是这么想的,从而了解一个完整的张謇。这个处理,我认为比较好。不过年轻张謇、中年张謇、老年张謇的策划,还需要细化,要有一些更典型的细节处理。如果没有细节处理,单说话,就不会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还有一个,几位股东的戏还可以再顺一下。现在这几个人,有时候区分不开,这跟演员也有关系。在区分了服装、化妆之后,更重要的是人物塑造上,让每个人都不一样。这几个人,一是让他们跟作者有关系,并不是要加笔墨,而是在创作过程中,把人物形象核心的东西,用细节表现出来。
在舞台美术方面,目前舞台设计得很宏大、很有气势,但导演还有充分利用的空间,目前用得还不够。
还有台词和人物关系的处理,也要区别一下。张謇跟股东说话、跟妻子说话,反差要特别大。比如,在跟妻子说话的时候,台词的处理可以生活一些。这样的戏份稍微少了一点,我们需要看表现张謇侧面的东西,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
总的来看,观众对这部戏的反映非常强烈。有一个很好的故事这是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有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物。我们要树立起了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把他的事迹说出来了,尤其在最后一目了然,观众也震撼了。如果能有一首歌颂张謇的歌,从一开始旋律就有,最后在舞台上把这首歌唱出来,我想会更好一点,这是我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最后,我想说一点,作为南通市的艺术剧院,希望能够在最近一两年里,先不要搞别的戏,重点把这部戏打造好。因为搞一部戏很难,确实需要时间,这部戏已经有高峰的底子了,再往上攀走一步都很难,需要踏踏实实地搞出来,立住了。还有一点,要在不断的实践中进步,可以去全国巡回,多演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