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为什么要演《张謇》
——在话剧《张謇》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王蕴明(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
这部戏,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优秀之作、上乘之作。弘扬大志、大气、大情,为国家、民族立志,看了以后很励志。
戏的艺术样式,既是写实,也是写意,借鉴了中国戏剧的美学原理,但是不露痕迹。不是“写实+写意”,也不是“话剧+戏曲”,而是写实与写意的融合,是中国传统美学写意融化到话剧艺术写实的艺术样态当中,既是现代又是传统的,使我很振奋。
我也有点建议:
第一,这个戏给我总体的感觉,就是编剧、导演要说的话很多,什么都想讲、什么都想表现,反而使得主线不清晰了。办大生纱厂这是故事主线,围绕这个事件,来讲述张謇的思想脉络,他的情感归属,他的性格发展。我觉得应该再强化一下,把其他几个副线凝结到办大生纱厂的故事主线上。
第二,我们今天讲张謇,不是为了让人们知道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而是我们要表现历史上的这个人,让观众从他身上吸取力量、获得借鉴。所以,我觉得应该强化从张謇的故事来反应今天的时代价值。张謇本人除了是一个知识分子,还是个实业家,同时又办了很多学校,也盖剧场搞文艺事业。这也恰恰体现了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现在强调文化自信,要培养人才,这些特质在张謇的故事上能够体现。这部戏在这方面比较弱,希望能够加强。
第三,中年张謇与老年张謇的对话,我理解编导是要进一步揭示张謇内在的情感和人生的思索,很好!但是我觉得不够,张謇这个人,从16岁考功名,考了20多年,考进士考了五次,半生追求功名,快40岁了才考上状元,到了中年以后开始搞实业。他这样坎坷的人生,可以说是生不逢时。他到晚年以后思索自己的人生,这个反思过程中,是表现这个人的性格发展、成长过程、情感经历的最后阶段。如果这个地方更集中一些,更深化一些,教育意义、启发意义会更强烈、更鲜明、更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