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抗日题材的《开炉》还需要突出独特性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抗日题材的《开炉》还需要突出独特性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07-20 15:3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抗日题材的《开炉》还需要突出独特性

  ——在话剧《开炉》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抗日题材的《开炉》还需要突出独特性

  王俭(原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编导室主任,一级编剧):

  话剧《开炉》引发我思考:对抗战题材的开掘如何能更加鲜明地突出独特性?例如,辽宁人艺要推出抗战话剧三部曲,都是孙浩老师一人创作,如何能有所超越?这是一个共同的难题,对每个创作者、每个剧院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这部剧努力攻克的方向。

  曾经在看到《祖传秘方》时,我为之叫好,觉得它以其独特性在众多抗战题材中脱颖而出。当看到《开炉》,我又捏把汗,如何有所超越?一是剧作者超越自己,二是剧院超越本身已达到一定高度的同一题材剧目。在这方面,我很欣赏该剧主创人员的追求,对老题材开拓新视角,同样又选择了没有硝烟的战场,表现最底层普通人的心灵抗战。而更重要的是,揭示剧中人与自身灵魂中的敌人的抗战,这一点是它的独到之处。“火一直没有熄”的寓意和“开炉”的象征性,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能够开掘的意义,更多地揭示了人的心灵搏斗和自我救赎。另外,浓郁的地域性和语言的特色,还有东北民间艺术形式的融入,也使得这部剧具有鲜明的个性。

  但是,仅有这些还不足,还需要更多地突出独特性。因为这些个性在别的抗战戏中也能找到类似的影子,那么,哪里还不够独特?

  一,主干情感线的设置。亡夫突然死而复生,带来了三角关系的变化,这样的情节设置似曾相见,能不能再绝一点、再妙一点、再巧一点?剧中,冯淑玉和赵铁锤被何会长叫到茶园,两人当众相见,震惊、愤怒、无法接受。作为一个观者,我不太容易接受这种情节设计,感觉很愣、很硬、不舒服,生造的痕迹较重,还需考虑如何避开同质化的感觉。

  二,这部戏的编、导、演,都有些用力过猛。“封炉”的设定有它的寓意,已经被捕捉到了:在当时被日寇占领的高压下,中国老百姓大多数人心中的怒火只能像铁炉一样被封着,不能轻易地喷薄而出。剧中台词还说,五年间火都没熄过,一直在烧,并且不断地往里添柴。但一些剧情呈现出来的状态跟“封炉”的寓意又有些跑偏。除了二孩和老三外,其他人的状态更像“开炉”,是“怒火熊熊”“火焰喷射”的感觉,让人感到“火力”过猛了。与“封炉”的寓意更贴切的,应该是心灵煎熬和精神折磨,可以把这种痛楚挖得再深一点,一点一点地累积,直到最后开炉的一刻喷发。在伪满洲国的背景下,普通人的抗战该怎么表现,该剧在这方面的独特性还有些欠缺。

  三,几个人物形象还需要更独特一些。冯淑玉和柳枝两个女性角色都是那么刚烈,尤其柳枝为了让心爱的人喜欢她还特意模仿淑玉,更增加了相似度;老大铁锤和老二铁墩也有些重复,两人一块想主意、一块干,对老三铁杠的态度也一样;冯二孩和罗铁杠两人都有些懦弱,也有些相似。好在冯二孩这一人物设置得相当好,形象塑造很独特,但还没有发挥到极致。他应该是把生活当作舞台,用耍嘴皮子来应对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屈辱、压抑和生死威胁,以这种方式显示他更鲜明的个性。这些方面应该多加体现,而不是在舞台上表演一个完整的相声段子,还表演了两次,这种形式就不够绝。全戏就这么几个人物,虽然很精炼,但每个人还需要区别开来,让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关于老三铁杠这一人物的形象定位也很重要。剧作者意在揭示铁杠由懦夫变成斗士的心路历程,用意很好,但对其演变路径表现得不清晰。他只是软弱、忍辱、苟且偷生,还是真的变节、背叛,成了帮凶?这个一定要明确。并且,也要再挖掘铁杠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二孩有一段自述交代了自己为什么没打铁而去说相声,为什么变得忍气吞声。但剧中对铁杠这个人物没有刨根溯源,同是一个师父带出来的三个徒弟,为什么铁杠这么怂?还需要交待清楚,补充明白。

  (光明网记者贺梓秋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