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炉》的民族精神之火如何燃烧
——在话剧《开炉》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查明哲(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副院长):
这部戏首先让我感受到金戈铁马、烈火熊熊、铮铮铁骨的精神风格和气质面貌,也让我体会到关东学派的演技风格,这种流派风格的建立也是很重要、很有价值的。就这部戏来说,于历史风云中表现民族精神、展现地域文化和关东人民的生活,是一部精彩的群像戏。
戏中,冯淑玉、冯二孩和三兄弟,在这个铁匠铺中,通过一个家庭内部的纷争和对铁杠这一人物的“拯救”,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民族情感——在当时日本侵占东北的背景下,人民的反抗之火、精神之火,如何像开炉一般,慢慢地在这些人身上、在普通老百姓身上,开始燃烧,到最后烈焰腾腾。他们用自己的血肉、心火,筑成了这样的熊熊烈火,也筑成了新的长城,开始了抗日、救国、救民族的伟大征程。所以,《开炉》的题材本身就很有价值。
说到“但是”,关于戏中三人的情感关系。三兄弟中的老大赵铁锤因为五年音讯全无,冯淑玉改嫁给了老三罗铁杠,于是“嫂子”变“弟妹”——这条线有一个最大的症结在于赵铁锤的“死亡”,这是这段三角关系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前史。剧中说到,赵铁锤这五年是被日军抓住在矿下挖煤,后面又说他的身份已经是队伍上的人,这中间有些不太清楚。如果说他能成为队伍上的人,应该不完全受到日本的控制,那么怎么会在五年间都不跟家里联系?而且他还是何会长请回来的,何会长怎么联系到他?戏中的情感戏基本都来自于这条线,应该编排得更合理、更让人信服。
还有最后,几人商议完炸火车之事,开炉打铁,随后罗铁杠下场去炸火车,其他人还继续打铁,最后是爆炸声……这时候容易造成一种错觉,打铁尾声是象征场面还是实实在在的场面?把炉渣放在底层运出去和炸火车不是一个月之后的事情吗?这中间的顺序不是很清楚。
目前大家的表演,包括情感体验和外部表达,都是很好的。但当时的东北处于伪满洲国的统治下,虽然东北人性格刚烈,但人民处于被压迫的状态之下,整体表演基调,尤其最后有些“火气”过大,反而感觉是“虚火”。关于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和民族情感,还需要找到更准确的表现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