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开炉”的线索梳理人物行为
——在话剧《开炉》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吴彤(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室主任,一级编剧):
这部戏让人感觉很亲切,可能因为都是在北方语系的涵盖之下,因为北京人艺也是具备独特台词风格的剧院。《开炉》的台词中,黑土地的气息非常浓郁,带来了非常独特的风格样式,其间还融入了相声、二人转和很多俏皮话,都是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情节也富有传奇性。
其实,当听到《开炉》剧名时,我的第一反应不会以为它是以情感为主线的大戏,但很意外,戏中选定了一个女性作为一个特别重要的角色,这一出发点是很独特的,很抓人眼球。但我建议,顺着《开炉》的剧名和其背后所涵盖的象征意义,梳理第一男主角铁锤的行动线,因为相对来说,铁锤的形象显得单薄了,需要从剧本上重新进行梳理。
整部戏看下来,冯二孩的角色塑造得非常成功,“二孩变二爷”那段,是戏中最珍贵的部分,编剧写得过瘾、精彩,演员演得也特别到位。我觉得这一形象已经超乎了其他角色而得以留下来,让观众一想起这部戏会先想到这一角色,这是非常难得的。但也正因为如此,冯二孩的角色并不在这部戏的主线上,他也不是承担“开炉”这条线索的人物,这就造成了刚才所说的缺陷:铁锤和三兄弟的角色显得弱了。所以,我们要顺着“开炉”这条线来梳理铁锤的行为逻辑,让他的性格在多个层面,有一个丰富的展现空间。
还有一个细节,在准备开炉的时候,大屏幕忽然出现的是师父的形象,但是师父的形象在之前并没有出现过任何舞台提示,作为观者的我会感到困惑。这需要在之前的戏份中进行铺垫,或者将相关意向从头到尾进行贯穿,会更自然、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