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将思想性和艺术性达成一致
——在越剧《屈原》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刘玉琴(人民日报文艺部高级编辑):
越剧《屈原》这部剧总体感觉规范完整,努力将思想性和艺术性达成一致。首先,屈原是中国文学艺术作品中一个常见的形象,相关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中都有不同形式的呈现。无论是从文学成就、政治抱负、思想光彩还是爱国热情,屈原都可以为后世的文艺家、政治家、思想家提供了独特的示范。应当说,屈原这个题材是一座文学艺术的富矿,后人不断地重新挖掘,努力靠近,也在不断传播他的精神和思想。屈原永远都不会过时,他的精神早已穿越时空。艺术工作者对屈原这一形象的再思考和新创作,为中国戏曲舞台增添了份量。
其次,绍兴小百花这个团队很不容易,勇气可嘉。越剧以柔美著称,长于抒情,更擅长才子佳人题材,而《屈原》的基调是厚重、悲壮、恢弘的,要在个人和国家命运的纠结、交织中体现主人公的革弊之心、超拔之志,刚直不阿、特立独行的屈原要不断地问天问地、大声呼喊,所以这样的题材或许并不是越剧表现的强项。剧团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敢不断探索、大胆尝试,在坚持剧种规律的前提下努力赋予越剧新的生面。中国的艺术为什么会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就在于大家懂得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是剧种发展的重要动力。绍兴小百花的选择,既是对自身题材的突破,又是随时代发展找寻新路的担当。
这部剧与其他同类型题材的作品相比,更加注重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营造和呈现。编剧想通过演绎屈原爱国、治国、救国之魂,揭示为君、为臣、为人之道,并以宋玉这个人物为突破口,立意着眼于高远、深刻、厚重。当屈原带着痛苦、困惑、愤慨、哀伤随汩罗江水而逝,留下宋玉负起屈原生前的重任,开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征程时,给人带来希望。作品场景的设计和渲染、人物情绪的推进等,编剧的意图在作品中得到了较好地呈现,展示出一定的审美新意境。同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屈原身上能够看出创作者的当代视角和现实观照。屈原精神仍是这个时代的宝贵财富,可以为今天提供借鉴和参照。也可以让今天身处社会转型、深化改革的人们找到心灵的同频共振,从而能够清醒回望历史,触摸当代,扎实走好脚下的路。
下面我想提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舞台设置太实,堆得太满。舞台后面的台阶太高,演员上下都比较吃力,费时间,还占用了大块的舞台空间。应当把更多的空间留给表演,尤其这部剧有很多群戏场面,这时舞台的狭小就显得更加明显。而且这还是越剧全女团,本来身高有限,台阶场景太高太堆,对整体形象有一定影响。
第二,作品中有几次伴唱和帮唱的地方感觉气势不够,声音太细太弱,与当时环境需要的渲染烘托不太匹配。建议或许可以换成男生更加有效果。
第三,楚怀王出兵秦国战败,紧接着下一个画面就是咸阳求和遭囚禁,这中间缺少必要的过渡和铺垫,转弯有点急,内容衔接不上,观众的理解和接受受到影响。
第四,下半场节奏有点慢,与上半场的内容有一点重复,屈原的独白部分感觉略微长了一点。
第五,宋玉的志向、去向交代不明晰。屈原遭到囚禁,宋玉委曲求全,但又有做人底线,不肯毒害先生,认为楚国不能没有先生,被逼逃跑。屈原投江后,宋玉最后出现在江边呼喊先生。他逃跑后去了哪里,终究志向如何,没有交待。只能猜测他不肯毒害先生,也可能不负先生。编剧的意图、人物的走向没有得到清晰展示。
第六,吴凤花的唱腔动作表演都很好,但是还可以进一步琢磨老生的唱腔、动作,包括体现老生的动作特点方面,可以层次更丰富、鲜明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