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流派的不是声音高低,而是韵味
——在越剧《屈原》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黄国庆(福建省芳华越剧团一级导演、团长):
绍兴小百花是我们非常敬仰的剧团,吴凤花也是我们很敬佩的演员,他们对艺术矢志不渝的追求值得学习。从这点来说,中国有一大批好的艺术家,在越剧界撑起了一片天,是值得敬佩的。
听到前面有专家提到音乐单薄的问题,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今天他们表演的这台戏,从舞台上的场面来看,不是一个16人的乐队所能够完成的,所以看台上气势越大,越会反衬出乐队弱,这是现实的问题。如果想营造那种恢弘的气势,就需要多请乐队,这对于只演几场的剧来说,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对院团来说,需要长期经营,不能表演一场就结束,还要考虑长期发展,是需要计算成本的。
《屈原》的题材决定了不能用民乐,应该用交响乐,因为这个题材很厚重,很大气,然后舞台、舞美的制作也是与交响乐匹配的,所以作为民乐,乐队是很难把气氛推上去。要解决音乐的气势问题,可以考虑请交响乐团进行录制,在现场放录音,这个是有经验可寻的,我知道有些剧团会带着录音去现场演出,是没有问题的。
还有一个是唱腔的问题。现在有很多编唱腔的老师会有些固执,他们会说“这个流派就是这个调”,但经常忽略了演员自身的条件,不根据演员的声线设计唱腔。其实大家也知道,用以区分流派的不是声音高低,而是韵味。因此,在不同的剧中,并非说演员原来唱什么调,所有的曲子都要唱什么调,这是不行的,要因人而异。
再一个是服装。想象一下,屈原穿上带水袖的服装,那种感觉会略显滑稽。题材的选择、人物的选择,决定了服装的样式和音乐的样式。虽然说这台戏话剧感觉比较重(实际上从舞美、服装上来看,走的都是话剧的模式),作为一种尝试也未尝不可。但作为一个特殊的题材,在尝试创新的同时,也要考虑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