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西行,创作不倦

2018-07-24 17:52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大化西行,创作不倦

——访青年艺术家谭浩楠

  2016年,谭浩楠曾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重走“古丝绸之路”,这为他创作版画《大化西行》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

  “第十个工作日,甘肃天水,12小时车程甘肃武威(凉州)!累!晚创作沿途风景!”

  “第十一个工作日,从武威出发,途经张掖、酒泉、至梦想地敦煌!今天13个小时,两天,1400公里;羊群,戈壁、荒漠;窗外风景已成心中之画,创作继续!”……

  他在日记里记下了每天的路程与心得。从石家庄出发一路向西,先后走过大同的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西安的汉阳陵、碑林、西安博物馆、茂陵霍去病墓,宝鸡的法门寺和凤翔的木版年画……过秦岭往甘肃天水,近距离感受麦积山石窟……再从武威出发,途经张掖、酒泉,至敦煌……在新疆,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先后考察柏尔克里千佛洞、坎儿井博物馆……从吐鲁番托克逊前往南疆库车,途经库尔勒,沿天山山脉一路穿行,穿越塔克拉玛干,西行自天山而下,到达克拉玛依、布尔津,由喀纳斯到禾木,最终踏上归程……

大化西行,创作不倦

谭浩楠近照

  历经陕、甘、宁、青、新五省,行程上万公里,虽然很累,“回石家庄睡了三天三夜”,但收获颇丰。石窟文化以及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是谭浩楠最大的收获。中国四大石窟中的三个,克孜尔石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他得以近距离观看、记录、写生、感受;雪山、羊群、荒漠、草垫、杉树林、蒙古包,让他深刻感受到不同地域独特的生态与人文景象。古丝绸之路上丰富的文化遗存,让谭浩楠“如饥似渴”,曾在西安茂陵霍去病墓旁顶着41.8度高温写生,也曾在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穿着羽绒服“画嗨了”……

  立足于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在近距离触摸和体会古丝绸之路多民族、多文化融合而形成的文化遗存后,谭浩楠用了2年时间完成了黑白木刻版画《大化西行》,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项目。

  99幅小幅版画拼成长达10米的巨幅作品,令人不禁屏息一观。作品的表现形式中融入了谭浩楠对黑白木刻版画意象表达的认识和体会,随意的曲线营造出动与静、繁与简、深与浅的画面层次感。“这是自身多年蓄积、几经曲折,在跌宕和冲动中,在大千世界的寻觅中,在自我心灵里无时不在的感应中,并通过无数次梳理与组合、安排与加工后,把自己的独特感受,通过黑白木刻的形式予以呈现出来的。”谭浩楠说。

  作品完成后,谭浩楠还准备了由99幅手工印刷的作品装订成册的线装书、由创作过程中产生的木屑制成的雕塑、还原创作过程的影像记录片等。“从纸质作品、书籍、原版、影像、雕塑等全方位展示我的观点与艺术实践,让人们对黑白木刻版画有全新的认知与感受。同时也是对版画语言意象表达的一次实践性研究。”谭浩楠说。

  其实,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的谭浩楠最早学的却不是版画,而是艺术设计。在2008-2009年去中央美术学院做访问学者期间,受导师谭平的影响,他开始接触版画创作,直至痴迷,因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他更喜欢在夜深人静之时,在一盏灯下,把自己的思绪汇聚到手中、把自己的情感凝聚在刻刀上,一刀一刀刻下,也刻出自己的内心。

  谭浩楠认为,艺术创作需要做两件事:一是丰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这是艺术的真;二是寻找最恰当的表达语言,这是艺术的美,而真与美的融合才是创作本身。面对无法脱离的世俗生活,要求艺术创作者有独特丰富的灵魂和更高的精神觉悟。“我们的思想精神是与世俗艰难搏斗的成果。人们常说艺术要耐得住寂寞,其实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自觉的、求内的选择,是千金不换的自得其乐。”

  回想西行之路,谭浩楠款款写下:“忆当昔,竺法乘于河西忘身布道,立敦煌寺,使戎狄知礼而革心,大化西行诲而不倦,创时代之先锋。今一带一路,格局高远,普惠各族。思我辈之责任,心向往之。”这一“我辈之责任”也凝聚在了他的作品《大化西行》中。

  (光明网记者贺梓秋采访整理)

[ 位置: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