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西行,创作不倦
——访青年艺术家谭浩楠
2016年,谭浩楠曾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重走“古丝绸之路”,这为他创作版画《大化西行》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
“第十个工作日,甘肃天水,12小时车程甘肃武威(凉州)!累!晚创作沿途风景!”
“第十一个工作日,从武威出发,途经张掖、酒泉、至梦想地敦煌!今天13个小时,两天,1400公里;羊群,戈壁、荒漠;窗外风景已成心中之画,创作继续!”……
他在日记里记下了每天的路程与心得。从石家庄出发一路向西,先后走过大同的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西安的汉阳陵、碑林、西安博物馆、茂陵霍去病墓,宝鸡的法门寺和凤翔的木版年画……过秦岭往甘肃天水,近距离感受麦积山石窟……再从武威出发,途经张掖、酒泉,至敦煌……在新疆,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先后考察柏尔克里千佛洞、坎儿井博物馆……从吐鲁番托克逊前往南疆库车,途经库尔勒,沿天山山脉一路穿行,穿越塔克拉玛干,西行自天山而下,到达克拉玛依、布尔津,由喀纳斯到禾木,最终踏上归程……
谭浩楠近照
历经陕、甘、宁、青、新五省,行程上万公里,虽然很累,“回石家庄睡了三天三夜”,但收获颇丰。石窟文化以及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是谭浩楠最大的收获。中国四大石窟中的三个,克孜尔石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他得以近距离观看、记录、写生、感受;雪山、羊群、荒漠、草垫、杉树林、蒙古包,让他深刻感受到不同地域独特的生态与人文景象。古丝绸之路上丰富的文化遗存,让谭浩楠“如饥似渴”,曾在西安茂陵霍去病墓旁顶着41.8度高温写生,也曾在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穿着羽绒服“画嗨了”……
立足于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在近距离触摸和体会古丝绸之路多民族、多文化融合而形成的文化遗存后,谭浩楠用了2年时间完成了黑白木刻版画《大化西行》,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项目。
99幅小幅版画拼成长达10米的巨幅作品,令人不禁屏息一观。作品的表现形式中融入了谭浩楠对黑白木刻版画意象表达的认识和体会,随意的曲线营造出动与静、繁与简、深与浅的画面层次感。“这是自身多年蓄积、几经曲折,在跌宕和冲动中,在大千世界的寻觅中,在自我心灵里无时不在的感应中,并通过无数次梳理与组合、安排与加工后,把自己的独特感受,通过黑白木刻的形式予以呈现出来的。”谭浩楠说。
作品完成后,谭浩楠还准备了由99幅手工印刷的作品装订成册的线装书、由创作过程中产生的木屑制成的雕塑、还原创作过程的影像记录片等。“从纸质作品、书籍、原版、影像、雕塑等全方位展示我的观点与艺术实践,让人们对黑白木刻版画有全新的认知与感受。同时也是对版画语言意象表达的一次实践性研究。”谭浩楠说。
其实,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的谭浩楠最早学的却不是版画,而是艺术设计。在2008-2009年去中央美术学院做访问学者期间,受导师谭平的影响,他开始接触版画创作,直至痴迷,因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他更喜欢在夜深人静之时,在一盏灯下,把自己的思绪汇聚到手中、把自己的情感凝聚在刻刀上,一刀一刀刻下,也刻出自己的内心。
谭浩楠认为,艺术创作需要做两件事:一是丰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这是艺术的真;二是寻找最恰当的表达语言,这是艺术的美,而真与美的融合才是创作本身。面对无法脱离的世俗生活,要求艺术创作者有独特丰富的灵魂和更高的精神觉悟。“我们的思想精神是与世俗艰难搏斗的成果。人们常说艺术要耐得住寂寞,其实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自觉的、求内的选择,是千金不换的自得其乐。”
回想西行之路,谭浩楠款款写下:“忆当昔,竺法乘于河西忘身布道,立敦煌寺,使戎狄知礼而革心,大化西行诲而不倦,创时代之先锋。今一带一路,格局高远,普惠各族。思我辈之责任,心向往之。”这一“我辈之责任”也凝聚在了他的作品《大化西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