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访青年艺术家翟明帅
青绿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中国画艺术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80后画家翟明帅是个画青绿山水画的好手,他的作品曾入选全国美展、全国青年美展、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等展览,被中国美术馆等美术机构收藏。还获得江苏美术奖、文华美术提名奖和首届青年美术作品展银奖。由他创作的《楠溪翠色图》更是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项目资助,并成获得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项目。
翟明帅近照
温州楠溪江是翟明帅创作《楠溪翠色图》的触发地。翟明帅被楠溪江的美景深深打动,决定要创作一幅楠溪江中国画。溪岸之上,有一排房舍,周围溪水环绕,似有潺潺水声隐约可辨,映衬出“雨后闲坐听泉声”的诗意美感;坡上石径蜿蜒,翠竹丛生,炊烟升腾,变幻多姿,竹林之间,飞瀑裹挟着新落的雨水倾泻而下,淡然、飘渺,充满朦胧的神韵,宛如一幅“云山如幻溪声满”的如画美景。“楠溪江美得像一幅画,我的使命是将这如画的美景呈现到人们面前,让更多的人看到美的力量。”
在楠溪江写生期间,有一天突降大雨。因为画稿还没画完,“不速之客”让翟明帅沮丧。然而,雨停之后,楠溪江被云雾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正是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山川以一种变幻着的姿态展现它的美感和神秘,深深地震撼着人的心灵。这样的写生经历,让人记忆深刻,特别是云雾中的楠溪江山,如梦如幻,美不胜收。这如画的一幕最终成为《楠溪翠色图》的画面瞬间。
《楠溪翠色图》材料:绢本设色,尺寸:130cm×300cm
《楠溪翠色图》以工笔青绿山水画的形式表现楠溪江的景色,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遵循“艺术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和“艺术表现真善美”的创作理念,以楠溪江的自然景观为创作素材,深度挖掘楠溪江的人文精神、历史底蕴以及审美积淀。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山水画凝聚着中国人审美理想的精神家园,山水画往往通过有形的元素传达无形的意蕴。山石、云水、树木、舟车既有本体形象内涵,又有画外之象的韵味。”在创作过程中,翟明帅愈发感受到中国山水画的精深和微妙,“《楠溪翠色图》作为一幅工笔青绿山水画,若要做到‘尽精微,致广大’,就必须在整体意境的营造外,还要讲究细节上的经营,即是古人所云‘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如此才能取得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的‘可行、可观、可居、可游’的艺术效果。”
为了表现楠溪江翠绿的神韵,他将画面的整体色调设定为绿色,房舍的屋顶为黑色,墙为白色,溪水为暗绿色,水口则为白色,这样的创作思路既符合楠溪江的自然生态情境,同时也符合画面的整体协调和黑白对比节奏的艺术构想。
翟明帅不墨守成规,勇于打破传统工笔青绿山水画中的树石结构程式,努力尝试并赋予工笔青绿山水画以新的色彩,画面尽可能地以纯净雅致的绿色调让人感到清新。还认真挖掘中国工笔画的传统元素,使线造型和设色技法得以继承和发扬,而在画面的整体布局上借鉴了设计构成的要素,让画面更富于可观性和装饰趣味。
绘画之外的翟明帅很喜欢读书,他认为读书会延展绘画的创作思路,开阔创作视野。在创作《楠溪翠色图》之前,翟明帅作了一首诗:“鸡鸣知晓至,灯明夜归来。炊烟染屋檐,翠竹送清波。林深遥歌寂,花浓泉不歇。山中有四季,何羡天外客。”他觉得“炊烟染屋檐”很具有画面感,《楠溪翠色图》画面中不少地方便是受到诗的意境启发,互有补益。
成功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让翟明帅更专注于艺术创作,促使他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方向进行梳理,从而更清晰地规划艺术创作思路。“酒香也要有人在巷子里吆喝”,翟明帅认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意义不仅是给艺术工作者的创作予以扶持,重要的是唤起了更多艺术创作者的艺术信心,引领求真、务实的艺术创作导向,对于艺术创作的繁荣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中国艺术新视界”全国巡展通过对项目成果的传播、宣传和推广,实现了资助项目的可持续“发光”“发热”。搭建起艺术工作者和观众之间的桥梁,使项目成果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而不是将成果尘封在库房里。
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艺术工作者,翟明帅表示青年人应该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艺术技巧、宏大的艺术视野和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只有这样才会在生活和创作中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有所为,才能成为一名有温度、有情怀的青年艺术工作者。(光明网记者崔益明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