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匠心 乐坚守
——访青年艺术家录洁囡
2016年,一部名叫《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爆红网络。短短3集纪录片,让逾千年历史的潜山桑皮纸重回公众视线,也反映出文物修复的严谨和不易,更让我们见识到一群“貌似普通、身怀绝技”的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故事。有网友这样评价纪录片中人气最高的钟表组王津师傅:“印象中的大国工匠,应该就是这个样子,温暖而谦逊,执著而内敛。只有这样的品质才能担当起某个职业的脊梁。”
近几年,“工匠精神”成为了一个高频词汇,在不同的领域、场合里频现身影。这仿佛印证了那么一句话:当所有人都在呼唤一样东西的时候,恰恰证明了它是稀缺的、被渴求的、未得到满足的。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享受到高效、便捷带来便利的同时,代价是忽略甚至丢掉了产品品质的灵魂。工匠精神,犹如矗立在无涯时间里的一座灯塔,用细水长流般的毅力诠释着执着和认真,让迷失在速度与激情里的人们找寻到一丝精神守望。
何为工匠精神?新时代,中国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这是时代的呼唤和拷问。
录洁囡近照
“专心做好一件事就是工匠精神的最好体现。”这是青年艺术家录洁囡的理解。“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传统手艺人在整个社会中显得有些落后,甚至不合时宜。但是一些好东西要想被保留下来,总要有人去传承,因为它们承载着某些曾经存在的记忆和情怀。”聊到作品《乐守—民间手艺人》的创作经历,录洁囡微笑着娓娓道来。
国画《乐守——民间手艺人 制陶》
“这组作品创作于2012年,是为我的研究生毕业展准备的,由我的导师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张小琴教授点题。说实话,一开始我只是单纯地想完成一件作品,对手艺人们并没有什么感觉,他们离我的生活很远,我不了解他们,对于如何呈现这些手艺人,我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张小琴教授很信任我,给了我很多中肯的指导和建议,将我带出了迷惘。收集素材期间,我与这些手工艺人朝夕相处,他们身上的那股朴素、乐观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体会到了创作带来的欣喜与激动。”
攻读研究生期间,录洁囡的专攻方向是中国画人物画工笔重彩。在导师张小琴教授眼中,录洁囡是一个勤奋努力的学生,有很强的专业基本功底。她坚信拥有善感的心灵的录洁囡,一定会喜欢工致精细的线描表达与深厚浓郁的重彩描绘,非常适合手工艺人这一题材的创作。“《乐守》不但领悟了高蹈的道法,还贯注了精致的技艺。颇具新意地使用了中国画勾线的表现手法,画风清新明丽,精致不浮,是既有民族画风传承,又有新意开拓的中国画佳作。”张小琴评价道。
国画《乐守——民间手艺人 治笔》
《乐守—民间手艺人》这件作品由《治陶》《治笔》两幅画组成,分别表现了制陶艺人、制笔艺人们的创作场景。作品运用了工笔重彩画的创作技法,并结合重置、再组合的构图形式,色调上追求淡雅和谐,刻画深入、层次丰富。录洁囡介绍,整件作品旨在突出“乐”“守”二字。“守”是指手工艺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手艺的守护与传承,“乐”则体现了他们在守护传统文化时那种平和、执着又乐在其中的状态。
“我笔下的手艺人既不是社会精英,也不是著名的工艺大师,就只是一些最平凡、普通的‘小人物’。他们大都只会一样手艺活,并以此为生,一做就是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他们生而平凡,又日复一日做着如此平凡的事情。”录洁囡说,这些手工艺人们并没有觉察到自己坚守的意义和价值,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她从中收获了许多心灵的触动。这样的力量不仅赐予她更多创作的灵感,也将鼓励她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最终,录洁囡的作品《乐守——民间手艺人》顺利入选“2017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艺术人才培养滚动资助作品。”并跟随“中国艺术新视界”全国巡展的脚步,走遍了全国20余个城市。“滚动资助作品巡展办得很专业,也收获了来自全国各地美术爱好者的关注。这样的巡展交流,对国家艺术基金的项目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另外也为参展艺术家们创造了一个认识和交流的机会。我们像是身处一个大家庭,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关怀。”
庄子说“技进乎道”。真正的工匠,皆是几十年如一日潜心于自己的领域,坚持不懈,不断进步。谈及未来,录洁囡表示会坚持在创作的道路上走下去。“我一直很崇拜人品正、有德行的艺术家,比如工笔画家何家英,他的作品干净、大方、有诗意,还有写意画家周思聪、王子武,他们丰富的感情尽在水墨的灵动交融与笔意的苍润变化之间,只有也只有内心纯净、执着于艺术的画家才能创作出这般高雅品质的作品。”作为一名青年艺术家,今后,她将继续以他们为榜样,淡泊名利,摒弃浮躁,一心一意专心于自己的技术,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