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滚动资助作品巡展在北京、南京、大连、成都、宁波、敦煌、乌鲁木齐等城市和香港、澳门地区陆续展开,对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的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项目中遴选出的滚动资助作品进行全方位展示。展览期间,邀请专家、学者、艺术家、评论家和策展人围绕展览主题和作品内容等方面展开评论和研究,积极参与当代青年艺术的文化建构和价值引导,搭建交流思想和展示学习的平台。
作者:策展人 崔付利
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滚动资助作品巡展在全国展开。笔者以该展学术研讨会参与者的身份,有幸参加了展览的开幕、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展览从策展方法、作品形式、展览空间等多种角度,分为“故土国魂”“造化天工”“翰墨心印”三个版块。就展览的整体面貌而言,较为系统地呈现了国家艺术基金2014、2015、2016年度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的资助成果。另一方面,从对青年艺术家艺术创作研究的角度,对参展艺术家的艺术语言、观念表达有着直观、清晰地呈现。展览本身和国家艺术基金对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的资助扶持,还可以从持续性、创新性以及地缘文化的角度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呈现。
“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成都站巡展现场
一、加强持续性研究
“持续性研究”包括对展览项目、扶持计划、艺术创作等多个维度的问题研究。首先,“中国艺术新视界”作为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扶持计划的成果展示,就是要对当下青年艺术家创作方式、观念表达、媒介转换等层面作出系统、全面地呈现。今天,青年艺术家创作的语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跨学科、新媒介等多种创作方法出现在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中。因此,展览只有不断持续地对青年艺术创作进行梳理,才能还原当下艺术创作的多元面貌。
观众观展
其次,对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和艺术家个体也应持续关注和研究。艺术家的创作尽管是分阶段的,是某一段时间艺术家对社会现实、文化语境、自我反思的集中呈现,但其在艺术语言和创作方法上同样存在创作脉络的延续性。假如国家艺术基金对青年创作人才的扶持计划仅限于项目期间,势必会对扶持对象的艺术研究形成“断档”。此外,国家艺术基金对青年创作人才的选择标准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艺术家创作的方向,这难免会对艺术家的创作动机产生影响。所以,对资助项目的选择既要考察其申请作品,同样也需要对其创作进行持续性的研究。围绕资助项目和创作作品成果所开展的巡展、出版、宣传和学术研讨,于各项艺术门类中推荐具有代表性、创造性的艺术家参加展览就是对青年创作人才的二次推动,对艺术家个体的持续跟进,也是对资助成果的深入研究,不仅对艺术家个案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而且可以对其他艺术家的创作起到鼓励和鞭策的作用。
二、立足创新性研究
前文提到,当下艺术创作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互联网、信息化的不断升级、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步提升以及新型科技和新学科的出现,都在拓宽着艺术创作的范围和方法。如果艺术创作仍局限于既有的方式和经验,那艺术家的创作力将远远落后于当下的社会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艺术创作同样如此,如果缺乏创新精神的介入,艺术将无法体现出其时代价值。
杨东花 《奔鹿》材料:绸缎 丝线 金线 尺寸:50cm×50cm 资助时间:2018
回归到艺术创作生态本身,无论从方法论、价值观以及观念转化而言,艺术创作在今天越来越陷入一种模式化、经验性的泥沼中。事件生成、媒体传播在某种层面上对艺术的普及更有效果,但其带来的局限性同样是无法回避的。在当前艺术创作呈现出非物质化、地域性、参与性的发展趋势下,艺术家、策展人是否要对既有的传统经验提出质疑和反思?在艺术作品形态多元化的当下,媒介本身是否如同语境一般重要,策展人、观众优势对这种关系如何理解并做何种策划方式都是需要在实践中去不断建构和摸索的。
此次展览较为系统地呈现了近几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下的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状态,但对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等创作方向体现得还不够多元。国家艺术基金在对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的资助和扶持上,也可以适当加大对新艺术的关注和推广,从而在一种宏观的视野中引领艺术家创作新作的可能性。
三、凸显地缘文化差异性
从“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巡展中可以发现,展览不仅在作品的形式和门类选择上趋于多元,在艺术家选择的地域范围上同样比较广泛。其中,艺术家的选择不仅涉及到全国各个省份,还囊括彝族、回族、壮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虽然在信息化时代,地缘中心化的模糊使得世界越来越扁平化,但这并不代表地缘文化会被逐渐“边缘化”。
贺飞 《山河之爱》材料:EPSON原装艺术纸 尺寸:70 cm×50 cm×20幅 资助时间:2018
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在呈现青年艺术家创作的基本面貌基础上,同样也重视对艺术家创作差异性的关注,而这种差异性与艺术家所在的地域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同的民族风俗、地方文化、语言差异都间接影响着艺术家的艺术语言、创作手法和创作观念。艺术家的创作也在另一方面反映着地缘文化的差异性,两者的相辅相成使得对于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的资助在助推艺术创作的同时,也肩负起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使命。
展览在全国各地巡回展出的过程中,通过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选择与展览所在地的地缘文化形成内在关联。在展览的过程中,通过学术研讨会、田野调查等方式,让艺术家的创作能够真正深入到地缘文化之中,体现出艺术家创作与地缘文化的密切关系,也使得艺术家的创作与当地文化、经济、历史产生艺术层面的关联。
毋庸置疑的是,国家艺术基金对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的持续关注,为坚持艺术理想的青年艺术人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对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以及国内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艺术的发展和推动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参与,而笔者提出的三点思考也同样基于这种诉求。在未来与国家艺术基金、艺术家、批评家、文化学者等各界人士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彼此交流、砥砺前行。(崔付利)
作者介绍:崔付利,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艺术学理论硕士学位,现任职于四川传媒学院,青年批评家、策展人,致力于当代艺术批评和展览策划。曾策划《追溯的痕迹:关于艺术生态、理想、立场的田野调查》《错位——媒介转换与观念再现》《空白脚本——建构无意义的意义》《成都青年艺术沙龙系列展》《废话集——现实与虚幻的并置存在》《界现第三回展——从材料探索到内心自省》《临时关系——语境、限地、过程》等重要展览和在地性艺术项目,文章多次发表在艺术界核心期刊和网站。
[责编:刘冰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