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赵武灵王的雄才大略和重情重义
——在京剧《赵武灵王》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汪守德(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原局长):
这是我第一次看福建省京剧院的戏,但感到很亲切,因为这个剧团最早的渊源是三野十二兵团,有军队的血脉。京剧在福建的观众数量非常有限,艺术土壤也很稀薄,福建京剧院能够打造这样一出较高质量的戏,是极难能可贵的,为此向你们表示由衷的敬意。
京剧《赵武灵王》基本是按照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只不过将赵王雍的王后吴娃这一人物的去世时间作了改变,并添加了优孙等相关人物,从而有利于形成整部戏的戏剧结构,基本写实,兼有虚构,基本聚齐了京剧的各个行当,也使这部新编历史题材的戏剧,比较符合京剧表演艺术特点。
应该说,这部戏在编剧、导演、舞美、音乐、表演等各方面,都是可圈可点的,值得国家艺术基金通过滚动资助的方式,把这部戏改得更好,使之达到更高的思想艺术品质。
这是一部表现宫斗悲剧的戏,也是表现人性悲剧的戏,是一曲英雄末路的悲歌。戏剧流畅自然,滋味纯正,中规中矩,让人看得过瘾,是近年来我看过的新编历史京剧当中最好的一部。它的悲剧意义何在?我认为是个人情谊之深和家国社稷之重的矛盾,表现了大道之公和人性之私的矛盾。
既然剧名叫《赵武灵王》,我认为,还应该努力让今天的观众对这一人物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因此,这部戏对赵武灵王的表现,还缺少更加丰富的历史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历史上赵武灵王是个很重要的人物,梁启超称之为“黄帝之后的第一伟人”。他有两件事广为人知,一是胡服骑射,二是沙丘宫变。胡服骑射体现出他军事变革的思想和作为,大大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改变了赵国屡受邻国侵犯的局面,吞并了周围的小国,使赵国成为可以与强秦相抗衡的国家。这一点是很了不起的。
而另一件事就是著名的沙丘宫变,也是他悲惨命运的结局,因此实际上这部戏的名字叫“沙丘宫变”才更确切。但我们仅仅通过沙丘宫变这一事件来写赵武灵王,我觉得对这个历史人物显得有些不公平,可能会让不了解历史的人,误以为赵武灵王只是个昏头昏脑的人物。我建议在一些重要场次,包括最后赵武灵王的内心抒发,可以把他的历史伟绩适当地进行回顾与表现。一方面可以丰富人物性格,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观众在不太了解历史的情况下,对赵武灵王这一人物有更加立体的认识。
再一点建议是,对赵武灵王的表现,除了雄才大略和人性之私之外,还应该表现其重情重意的一面。他为什么要禅让自己的王位给赵何?最主要的原因是,赵武灵王宠爱的吴娃在几年前去世了,因为对吴娃的感情,所以他把王位禅让给了吴娃的儿子。而在戏中,因为构剧的需要,把吴娃改成了与赵雍相伴始终,这实际上使赵雍的让位失去了原动力,让位成了一次刚愎自用、无厘头的荒唐闹剧。如果必须这么写,其中的情感开掘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另外,赵雍想让长子赵章来当另一个王,其实也是情之所至,因为他感到亏欠长子,所以才这么做的,结果导致了家国之乱。除了在让位之后的失落中体现出的某种人性之私之外,也因为赵武灵王对吴娃与长子的用情之深,才在家国之重上犯了糊涂、铸成大错、招来大祸。如果戏中把赵武灵王重情重义这一点写够,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人物。
还有一些小问题。比如,赵雍自己唱“数十年胡服骑射兵强马壮”,后面优孙又唱“主公力倡胡服骑射已整整十年”,到底是十年还是数十年,这一点要统一起来,并且要以史实为据搞准确了;“王叔祖”的称呼,到底是什么意思?赵章称呼赵成为“王叔祖”是可以的,因为赵成是赵章的叔祖父,但吴娃也称呼他为“王叔祖”,就有些混乱;最后大幕上悬挂着一个三星堆的雕像,不知道为何要使用这个形象,应该从中国的历史中,特别是河北邯郸去寻找更符合赵国地域特色的青铜造像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