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何木辛
2018年7月12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滚动资助项目话剧《开炉》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研讨会邀请了包括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设计、理论评论等方面的专家,围绕作品的内容、形式、优点以及不足进行了探讨。剧作方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佟春光表示:“我们将认真听取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求进一步的修改和提高。”
“琴瑟当年,魂别五载,祸起平山之屠。鸾凤误嫁鸦雀,郎归静潭如煮。倭酋逼铁,临危境、兄弟共赴。不教啼痕掩血痕,匠女抡锤成武。启愚氓、血火开炉,同心智、尉迟鞭舞。号子声入霄汉,凡夫顿成龙虎。草船借箭,周郎计、一爆天怒。效先贤、大工铸义,青史不尽歌哭。”话剧《开炉》围绕一个封住的祖传铁炉展开,讲述了抗战时期,沈阳北市场铁匠铺“义和盛”的传人在日寇压迫下不甘当亡国奴、走向抗日的故事。
话剧《开炉》剧照
研讨会现场专家们表示,话剧《开炉》讲述了普通百姓抗击外敌的英雄史诗,开的是打铁之炉,燃的是爱国之情,烧的是艺术之火。同时,这又是一出充满东北地区生活气息的话剧,有着明显的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独特风格特色——不是执红牙板,歌晓风残月;而是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烈火熊熊,铁骨铮铮,火性烈烈,心声切切。
洋行、戏院、赌场、摔跤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奉天北市场,各式各样的人聚集在巴掌大的地界。在许多老沈阳人的记忆里,这是一个热闹、繁华又充满民族特色的地方。而当东北三省沦陷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这里也成为中国人民反抗最激烈的地方。编剧孙浩自幼生长在沈阳,他希望能够创作出一部彰显沈阳作风、沈阳气派,洋溢着鲜明东北文化精神、美学品格的话剧。由此,《开炉》的演员们都一律使用“东北普通话”,剧中不仅出现了大量东北方言和歇后语,还融入了相声、二人转、东北大鼓、京剧、评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在表达了众多的肯定之外,专家们还是照旧说上一句“但是”。“但是”之后的话,成为了这场研讨会的“魂”。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原局长汪守德表示,剧中时代背景的压抑感,即日寇凶狠残暴的统治给人物造成的压抑感,表现得不太够;空政电视艺术中心编导室主任、一级编剧王俭认为,与“封炉”的寓意更贴切的,应该是心灵煎熬和精神的痛苦,目前有些用力过猛;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直言,关于人物罗铁杠成为日本鬼子树立的“国民模范”一事,应当斟酌处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不可以有半点含糊;国家大剧院舞美总监、一级舞美设计高广健提出,铁炉形象的质感不够有张力,受限于目前使用的LED屏,建议放弃LED屏,只保留在炉膛内使用,改用投影……
话剧《开炉》研讨会现场
你一言,我一语,三个多小时的会议,近四万字的内容,满满的“干货”。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的工作重心即“聚焦于改、以改为主”,以“抓精品、攀高峰”——接受专家的批评和建议,是必经之路。艺术创作实属不易,而精品的诞生除需要反复修改、锤炼、提高,历经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外,还需剧团克服作品完成后改不了、改不好、不愿改的通病。
话剧《开炉》创作于2016年底,首演于2017年2月,至今已演出六十余场,曾先后入选第三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和中国话剧协会东北大区优秀剧目邀请展。然而,这并不是终点。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设立的初衷,就是鼓励立足于改。“改”,是痛苦的、是困难的,但也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自我扬弃的过程。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严苛的建议,伴随着殷殷期望。期待认真修改后的《开炉》再次亮相时,开的仍是爱国精神之炉,攀的则是艺术精品之峰。(何木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