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开精神之炉,攀艺术高峰

开精神之炉,攀艺术高峰

2018-08-07 09:56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开精神之炉,攀艺术高峰

——话剧《开炉》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

  光明网讯(记者 贺梓秋)2018年7月12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话剧《开炉》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国家艺术基金专家组和该剧的主创人员聚焦作品,共话亮点与不足,帮助话剧《开炉》出谋划策。

  话剧《开炉》由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创作于2016年底,2017年至今已演出六十余场,曾先后参加第三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中国话剧协会东北大区优秀剧目邀请展演。

开精神之炉,攀艺术高峰

  研讨会现场

  说抗战之史,开精神之炉

  作为《祖传秘方》的姊妹篇,话剧《开炉》讲述了抗战时期沈阳铁匠铺“义和盛”的传人不甘当亡国奴、走向抗日的故事。辽宁省文化厅研究员、编剧孙浩表示,东北老百姓扛起抗日的大旗,秉承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我想深入这段历史,挖掘那种崇高的精神,将其塑造成艺术形象留在舞台上。”

  剧如其名,话剧《开炉》的情节围绕一个先封后燃的祖传铁炉展开。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表示,这部戏的新意在于,“开炉”是一个意象,开的是中华民族精神之炉、抗日精神之炉,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

  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话剧《开炉》“烈火熊熊、铁骨铮铮、心生切切”,对抗战题材的挖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表现出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历经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也体现了创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和艺术创造。

开精神之炉,攀艺术高峰

  话剧《开炉》剧照

  梳理行动线索,强化开炉主题

  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汪守德提出,这部戏有两条线是极其重要的:一是三个人的情感纠葛。二是打马蹄铁及炸火车这一核心事件。“戏中人物的情感戏写得比较充分,但是打马蹄铁这一重要线索交待得不是很清晰,本应该是浓墨重彩表现的地方,最后却收得很匆忙。”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姜涛强调,需处理好最重要的事件是“炸火车”。“这个真正的大事件在铁锤回来之后迟迟没有展开,好像铁锤已经忘记了,而一直纠缠在情感矛盾上。何仲轩最后不见踪影,戏的冲突只剩下三角关系,抗日大背景和‘炸火车’一事沦为了情感关系的‘佐料’。”

  《中国文化报》理论评论部主编杨晓华表示,这部戏应该聚焦于开炉的艰难历程。“铁锤应该是主要人物,他的一切作为应该放在如何奔向开炉的制高点这样的逻辑链条上,但剧中我看到的铁锤是漫无目的的。”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室主任、一级编剧吴彤建议,要顺着话剧《开炉》的剧名和其背后所涵盖的象征意义,梳理一下第一男主角铁锤的行动线。

  在“开炉”的线索之外,该剧的感情戏也存在有待商榷之处。原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一级编剧欧阳逸冰指出,在日本人已经指明罗铁杠是“奴才”的情况下,冯淑玉等人对他的态度都是藐视的。所以此后罗铁杠、冯淑玉二人结为夫妻的情节就较不合理,欧阳逸冰建议有关两人情感的部分应修改得更有说服力。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同样认为此处应仔细琢磨,他建议可以把老三罗铁杠写成是软弱善良的。他认为,老三和女主人公的结合目前说服力不够,剧中可以设计一些合乎情理的理由,解释清楚当时的情境,让观众能够接受。

开精神之炉,攀艺术高峰

  话剧《开炉》剧照

  打磨人物形象,增强舞台亮点

  话剧《开炉》集中塑造了老铁匠的女儿冯淑玉,赵铁锤、陈铁墩、罗铁杠三位师兄弟以及二叔冯二孩、妹妹柳枝等形象。会上,专家们讨论的焦点还集中于老三罗铁杠和二叔冯二孩,尤其是罗铁杠的身份定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认为,关于铁杠成为日本侵略者树立的“国民模范”一事,应当斟酌处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可以有半点含糊。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李法曾建议,可以把罗铁杠的性格设计成懦弱、不敢反抗的,“所以日本人把‘国民模范’的帽子扣在他身上,以树立起一个标杆,这样大家更容易接受,也为他以后的行为做了铺垫。”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艺术总监、一级编剧李亭认为,有必要用一些篇幅对罗铁杠、赵铁锤和陈铁墩的个性做下梳理,罗铁杠是懦弱、胆怯但善良的。“如果能够更多地表现罗铁杠善良的个性,比如他为日本人做工也是为了养家、为了养活冯淑玉,这样会更合理些。”

  空政电视艺术中心编导室主任、一级编剧王俭认为,剧中欲揭示罗铁杠由懦夫变成斗士的心路历程的用意很好,但整个演变路径不清晰。“需要交代清楚,同是一个师父带出来的三个徒弟,老三为什么会这么软弱?”同时,对于剧中的冯二孩一角,王俭认为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独特,但还没有发挥到极致。“他应该是把生活当作舞台的人,用耍嘴皮子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屈辱和压抑,个性鲜明。这些方面应该多加体现,而不是在舞台上表演两次的相声段子。”

开精神之炉,攀艺术高峰

  话剧《开炉》剧照

  把握时代背景,成就更高辉煌

  有部分专家表示,话剧《开炉》将故事背景设定在1937年,这是在1932年东北沦陷的数年以后,当时东北正处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因此该剧对时代背景的拿捏还不是非常准确。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副院长、一级导演查明哲指出,当时的东北处于伪满洲国的统治下,虽然东北人性格刚烈,但人民还是处于被压迫的状态之下,关于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和民族情感,还需要找到更准确的表现方式。“整体表演基调,尤其是最后‘火气’有些过大,反而让人感觉是‘虚火’。”

  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汪守德也强调,剧中情感纠葛给人物带来的心灵压抑表现得比较充分,但是时代的压抑感还不太够。“日寇已在东北盘踞了十四年之久,是这部戏最重要的时代背景,在那样的黑暗统治下,主人公说话办事不会那么高调。有强烈的被压迫感和压抑感,才符合历史实际,最后的爆发才更有力量。”

  此外,在剧情设置方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研究员、一级导演吴朱红提出,部分剧情显得有些重复;三人情感纠葛的戏份比例过高,使得“开炉”“炸火车”的线索最后有些匆忙收尾——还需考虑怎么布局、怎么分配戏份的问题。

开精神之炉,攀艺术高峰

  话剧《开炉》剧照

  在舞美方面,国家大剧院一级舞美设计、舞美总监高广健指出,开炉是贯穿全剧的一个核心行为,对开炉的仪式、开炉的行为本身和开炉的场景营造表达还不够。他建议,舞台的空间分布还要分割清晰,留给开炉一个最壮观的空间场景;并且可放弃目前使用的LED技术手段,只保留在炉膛内使用,改用投影以完成设计者的想法,还原铁炉的质感。

  会上还提出了诸如语言是否太具有文学性而超越了人物身份、几个人物之间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相似性、人物遭遇情感冲击后的心理表现还不够、最后开炉打铁和炸火车的时空表现易有误解等等问题。

  辽宁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张晔琳在会上表示,话剧《开炉》在今年年初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滚动资助项目,得益于专家对辽宁文艺工作的支持。“我们也将根据各位专家的指导意见,将剧目打磨得更好,力求更上一层楼。”(贺梓秋)

[责编:李姝昱]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