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开精神之炉,攀艺术高峰
——话剧《开炉》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
光明网讯(记者 贺梓秋)2018年7月12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话剧《开炉》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国家艺术基金专家组和该剧的主创人员聚焦作品,共话亮点与不足,帮助话剧《开炉》出谋划策。
话剧《开炉》由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创作于2016年底,2017年至今已演出六十余场,曾先后参加第三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中国话剧协会东北大区优秀剧目邀请展演。
研讨会现场
说抗战之史,开精神之炉
作为《祖传秘方》的姊妹篇,话剧《开炉》讲述了抗战时期沈阳铁匠铺“义和盛”的传人不甘当亡国奴、走向抗日的故事。辽宁省文化厅研究员、编剧孙浩表示,东北老百姓扛起抗日的大旗,秉承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我想深入这段历史,挖掘那种崇高的精神,将其塑造成艺术形象留在舞台上。”
剧如其名,话剧《开炉》的情节围绕一个先封后燃的祖传铁炉展开。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表示,这部戏的新意在于,“开炉”是一个意象,开的是中华民族精神之炉、抗日精神之炉,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
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话剧《开炉》“烈火熊熊、铁骨铮铮、心生切切”,对抗战题材的挖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表现出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历经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也体现了创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和艺术创造。
话剧《开炉》剧照
梳理行动线索,强化开炉主题
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汪守德提出,这部戏有两条线是极其重要的:一是三个人的情感纠葛。二是打马蹄铁及炸火车这一核心事件。“戏中人物的情感戏写得比较充分,但是打马蹄铁这一重要线索交待得不是很清晰,本应该是浓墨重彩表现的地方,最后却收得很匆忙。”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姜涛强调,需处理好最重要的事件是“炸火车”。“这个真正的大事件在铁锤回来之后迟迟没有展开,好像铁锤已经忘记了,而一直纠缠在情感矛盾上。何仲轩最后不见踪影,戏的冲突只剩下三角关系,抗日大背景和‘炸火车’一事沦为了情感关系的‘佐料’。”
《中国文化报》理论评论部主编杨晓华表示,这部戏应该聚焦于开炉的艰难历程。“铁锤应该是主要人物,他的一切作为应该放在如何奔向开炉的制高点这样的逻辑链条上,但剧中我看到的铁锤是漫无目的的。”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室主任、一级编剧吴彤建议,要顺着话剧《开炉》的剧名和其背后所涵盖的象征意义,梳理一下第一男主角铁锤的行动线。
在“开炉”的线索之外,该剧的感情戏也存在有待商榷之处。原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一级编剧欧阳逸冰指出,在日本人已经指明罗铁杠是“奴才”的情况下,冯淑玉等人对他的态度都是藐视的。所以此后罗铁杠、冯淑玉二人结为夫妻的情节就较不合理,欧阳逸冰建议有关两人情感的部分应修改得更有说服力。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同样认为此处应仔细琢磨,他建议可以把老三罗铁杠写成是软弱善良的。他认为,老三和女主人公的结合目前说服力不够,剧中可以设计一些合乎情理的理由,解释清楚当时的情境,让观众能够接受。
话剧《开炉》剧照
打磨人物形象,增强舞台亮点
话剧《开炉》集中塑造了老铁匠的女儿冯淑玉,赵铁锤、陈铁墩、罗铁杠三位师兄弟以及二叔冯二孩、妹妹柳枝等形象。会上,专家们讨论的焦点还集中于老三罗铁杠和二叔冯二孩,尤其是罗铁杠的身份定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认为,关于铁杠成为日本侵略者树立的“国民模范”一事,应当斟酌处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可以有半点含糊。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李法曾建议,可以把罗铁杠的性格设计成懦弱、不敢反抗的,“所以日本人把‘国民模范’的帽子扣在他身上,以树立起一个标杆,这样大家更容易接受,也为他以后的行为做了铺垫。”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艺术总监、一级编剧李亭认为,有必要用一些篇幅对罗铁杠、赵铁锤和陈铁墩的个性做下梳理,罗铁杠是懦弱、胆怯但善良的。“如果能够更多地表现罗铁杠善良的个性,比如他为日本人做工也是为了养家、为了养活冯淑玉,这样会更合理些。”
空政电视艺术中心编导室主任、一级编剧王俭认为,剧中欲揭示罗铁杠由懦夫变成斗士的心路历程的用意很好,但整个演变路径不清晰。“需要交代清楚,同是一个师父带出来的三个徒弟,老三为什么会这么软弱?”同时,对于剧中的冯二孩一角,王俭认为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独特,但还没有发挥到极致。“他应该是把生活当作舞台的人,用耍嘴皮子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屈辱和压抑,个性鲜明。这些方面应该多加体现,而不是在舞台上表演两次的相声段子。”
话剧《开炉》剧照
把握时代背景,成就更高辉煌
有部分专家表示,话剧《开炉》将故事背景设定在1937年,这是在1932年东北沦陷的数年以后,当时东北正处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因此该剧对时代背景的拿捏还不是非常准确。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副院长、一级导演查明哲指出,当时的东北处于伪满洲国的统治下,虽然东北人性格刚烈,但人民还是处于被压迫的状态之下,关于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和民族情感,还需要找到更准确的表现方式。“整体表演基调,尤其是最后‘火气’有些过大,反而让人感觉是‘虚火’。”
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汪守德也强调,剧中情感纠葛给人物带来的心灵压抑表现得比较充分,但是时代的压抑感还不太够。“日寇已在东北盘踞了十四年之久,是这部戏最重要的时代背景,在那样的黑暗统治下,主人公说话办事不会那么高调。有强烈的被压迫感和压抑感,才符合历史实际,最后的爆发才更有力量。”
此外,在剧情设置方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研究员、一级导演吴朱红提出,部分剧情显得有些重复;三人情感纠葛的戏份比例过高,使得“开炉”“炸火车”的线索最后有些匆忙收尾——还需考虑怎么布局、怎么分配戏份的问题。
话剧《开炉》剧照
在舞美方面,国家大剧院一级舞美设计、舞美总监高广健指出,开炉是贯穿全剧的一个核心行为,对开炉的仪式、开炉的行为本身和开炉的场景营造表达还不够。他建议,舞台的空间分布还要分割清晰,留给开炉一个最壮观的空间场景;并且可放弃目前使用的LED技术手段,只保留在炉膛内使用,改用投影以完成设计者的想法,还原铁炉的质感。
会上还提出了诸如语言是否太具有文学性而超越了人物身份、几个人物之间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相似性、人物遭遇情感冲击后的心理表现还不够、最后开炉打铁和炸火车的时空表现易有误解等等问题。
辽宁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张晔琳在会上表示,话剧《开炉》在今年年初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滚动资助项目,得益于专家对辽宁文艺工作的支持。“我们也将根据各位专家的指导意见,将剧目打磨得更好,力求更上一层楼。”(贺梓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