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讲师 朱传欣
方兴未艾的网络视听节目,正以其激增数量和多元类型不断丰富着网络内容,以其题材探索和价值指向深刻影响着社会文化,以其商业模式和产业辐射持续刺激着传媒经济,以其传受互动、流程再造全面激活着大众创新
近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10岁至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20岁至29岁的网民占比为30%;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79亿,占全体网民的75%,其中29岁以下网络视频用户占比为56%,30岁至39岁的用户占比为22.4%。这些数据表明:作为不折不扣的“主流媒体”和“青年媒体”,视频网站成为青年群体消费视听内容的主要平台,网络视听节目成为当代青年文化的重要载体。
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媒体。同理,网络视听节目的迅速崛起,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在为我们生产内容”。网络视听用户主体具有低年龄、高学历、高收入的群体特征,呈现出与传统广电受众差异化的媒介使用习惯。在这种情况下,一批原创的网络视听节目凭借着对于互联网文化的深刻理解、对于互联网热点的敏锐捕捉、对于互联网思维的精准把握,连接和回应了广大互联网用户的审美旨趣与社会理想,因而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
今天,网络大电影已成为网络视听内容的“题材试验田”,网络自制剧成为互联网领域的“流量收割机”,网络综艺节目成为互联网社会的“大众能量场”……此外,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直播、短视频等网络视听节目形态在实践中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方兴未艾的网络视听节目,正以其激增数量和多元类型不断丰富着网络内容,以其题材探索和价值指向深刻影响着社会文化,以其商业模式和产业辐射持续刺激着传媒经济,以其传受互动、流程再造全面激活着大众创新,形成当下网络视听节目生产、传播、消费的繁荣景观,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文化格局。
网络视频平台的市场化背景使网络视听节目自诞生之日起便具有高度商品化、产业化的特征,这曾经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割裂、对立。有一段时间,青年文化往往以漠视、对抗、颠覆的姿态面对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又常常以说教、规训、批判的口吻面对青年文化,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对话空间,导致不少“有教无乐”或是“有乐无教”的视听节目出现。这种情况在近年来得到巨大的扭转,网络视听节目的制作方、平台方基本能够将社会责任、文化影响、价值导向放在首要位置,自觉平衡内容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用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对接传统文化,打造出一个个引发青年群体文化共鸣的趣味入口。
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展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优秀传统价值的网络视听作品。我们在《见字如面》中看到“慎终追远,见微知著”的传承意识,在《我们的侣行》中看到“惊涛怒浪,一苇可航”的豪迈气魄,在《创造101》中看到“勤能补拙,百炼成钢”的进取精神,在《明日之子》中看到“守望相助,和而不同”的博大胸襟……这些节目全面反映出青年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展示了当代青年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也彰显出国家的活力与时代的动力。
当前,以向上、向善的价值引领作为节目内核,将当代青年文化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用文化内涵为作品赋能,已成为网络视听领域的基本共识。未来,随着广大用户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标准不断提升,无疑会对网络视听节目的创作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到“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如何用青年文化激活传统文化,如何用青年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摆在每一位从业人员面前的课题。希望有更多的文化类网综、正能量网大、主旋律网剧出现,共同推动网络视听节目全面迈入精品化时代。(朱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