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美细节影响舞台效果
——在豫剧《秦豫情》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曹林(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李利宏导演的特点是他的每一部戏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秦豫情》就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幕不一样的豫剧。对于豫剧《秦豫情》的打磨修改,我有如下几点看法:
一、序幕部分铺陈得还不够。1942年是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因此剧中要表现出灾民那种仓惶奔命的状态。但剧本中设定的动作情绪基调是“抢”——抢馒头、抢空间、抢生存。这种“争抢”的气氛在开头部分表现得还不够,凄惨而紧张的氛围应该再突出一些。只有让苦难情绪得到极大铺垫,才能衬托出后续几场戏的“希望”。
二、标题的文学性有待加强。现在的题目过于平铺直叙,很难对观众产生吸引。类似“走西口”这样的名字就挺好,建议本剧改为“河南担”,贴近生活的名字才容易让人记住,相信杨林编剧有办法将它调整好。
三、舞美设计师罗江涛对舞台设计有着很好的驾驭能力,该剧舞台设计的整体感很好。贫民窟的背景借用了戏曲舞台台帐的办法,但使用的材料太软,甚至会因演员的走动出现晃动。即便是贫民窟的墙也是砖石砌建的,建议有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后,多投入一些钱将布景的制作材料加强,使用硬质的材料,将会更好看一些。
四、在表演方面,一些细节不够细致。比如,为了表达灾民的颠沛流离与卑微状态,灾民群像的肢体动作多采用佝偻造型。但随着剧情发展,人物的动作也应该随之改变,而不能“一个表情演完整场戏”。后续剧情的动作设计应带有一种倔犟不服的坚韧不拔,当灾民们终于走出黑暗、迎接了属于自己的曙光时,其动作应该适当地舒展开、挺拔些。(光明网记者崔益明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