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让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让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08-13 17:1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让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

——在豫剧《秦豫情》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让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  

  陈鹏(山东省文化厅原副厅长)

  豫剧《秦豫情》是当前地方戏新创作剧目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其艺术品相很高,整体呈现也趋于完美。创作功底深厚、戏剧矛盾合理、人物性格丰富,全剧并无明显缺陷。从思想性和艺术性来讲,该剧有着如下优缺点:

  一、作品的思想性深刻而丰满

  (一)创作者对作品有着深入的体验,能站在时代的高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观察生活,用家常的故事把一个具有诗史性的迁移表现得生动而深刻。主创深刻把握了河南、陕西群体的特质,并细致入微、酣畅淋漓地呈现出来,从看似生活化的内容中挖掘出生活的喜怒哀乐、社会的世态炎凉。

  (二)创作者对题材有着深刻的认识,把握和揭示了生活的本质,因此才创作出了有生命力的作品。创作者告诉我们,苦难不是罪恶的温床,而是成长的力量。作品对民族品格充满希望的深刻认识与提炼,让我们思考很多对生活很有益的东西,让我们感受到了奋斗的力量。

  (三)作品对题材、人物的挖掘深入,即便是很日常化、生活化的细节,也让人感到很丰满很独特。同时,又通过小人物表现了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融合力。

  (四)尊重艺术的初心一直没变。主创不追求流行的热门观念,不追求时髦性,更不追求喧嚣的、浮华的东西。而是以一种让人感觉到的沉静,做了一部有思想深度、有民族品格和长远意义的好作品。

  二、艺术性特色鲜明:

  (一)该剧是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导演综合运用了戏曲的艺术表现,将局部与整体、形体性与非形体性融为一体,大大丰富了表现力。尤其是序幕的舞台呈现,让形式的表现力冲破自身的局限性,让内容超越有意义有冲击力的形式。此外,舞台质感的粗粒性与艺术内容的艰涩性相呼应,找到了适合的形式来表达,并有机结合。

  (二)艺术情景、情节很严谨,逻辑转化迅速,有机统一、严丝合缝,整部戏中没有一处倒叙。目前,很多戏都习惯使用倒叙来制造空间的分离,但是这部戏里却没出现过一次,这说明该剧是一部严谨、统一的作品。

  (三)人物形象各具风采。尤其是几个主要演员,动作性很强烈、戏剧矛盾推进很快。让形象占领舞台,让人物形象说话,表达感同身受的情感。于是作品有一种穿透力,让作品融入历史,唤醒历史,成为历史光彩的一点。

  三、几点建议:

  第一点,小勤父亲的死非常突然。观众情绪上无法适应,剧情上也缺乏必要的铺垫。此处应在胡辣汤传统传承上详加描写,以增强文化符号感。

  第二点,小勤生孩子是全剧高潮,这个创意是有艺术冲击力的。但有两方面问题有待商榷:一是动作过程层次、逻辑、形象不清晰,甚至有些混乱;二是形象提炼严重不足。对于形象的提炼,孕妇从躺着到站起来,是可取的,但是站起来之后便固定在一个地方,这是不合理的。要让孕妇从躺着到站起来、再从站起来到转起来。至于如何转起来,则需要从舞美上下功夫。可以将转动的小平台与大平台相结合,演员将自己的辗转腾挪与平台的旋转结合起来,形成个体与整体的有机统一,既增加了舞台的灵魂,又丰富了形象的表现力。

  第三点,剧本的人物与事件太写实。就作品自身来说确实很严谨,但是建议增加一点形而上、精神层面的东西,给骨胳和肌肉加一点血和肉。

  第四点,剧本原来略长,因此在优化删减过程中进行了大段块的删减,但这也导致了部分内容衔接不连贯。比如“一个荒民哪里敢想爱情”这段很好的唱段被删掉了;结婚的戏,连一束红光、一个进场都没有,在结构上造成了断裂。剧本中一些好的内容应该保留并浓缩,让戏显得更丰满。同时,现在舞台上的有些内容包括较多大段唱都还有删减空间。

  第五点,本剧的题目叫“秦豫情”,但是舞台上基本上是说“豫”的奋斗故事,缺少了“秦”接纳河南人、给予兄弟般温暖胸怀的描写,建议在剧中增加“秦”的笔墨和色彩。

  第六点,缺少一种恰当的方式将1942年迁移的背景介绍给观众,让时代背景更清晰。(光明网记者崔益明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