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
——在豫剧《秦豫情》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陈鹏(山东省文化厅原副厅长)
豫剧《秦豫情》是当前地方戏新创作剧目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其艺术品相很高,整体呈现也趋于完美。创作功底深厚、戏剧矛盾合理、人物性格丰富,全剧并无明显缺陷。从思想性和艺术性来讲,该剧有着如下优缺点:
一、作品的思想性深刻而丰满
(一)创作者对作品有着深入的体验,能站在时代的高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观察生活,用家常的故事把一个具有诗史性的迁移表现得生动而深刻。主创深刻把握了河南、陕西群体的特质,并细致入微、酣畅淋漓地呈现出来,从看似生活化的内容中挖掘出生活的喜怒哀乐、社会的世态炎凉。
(二)创作者对题材有着深刻的认识,把握和揭示了生活的本质,因此才创作出了有生命力的作品。创作者告诉我们,苦难不是罪恶的温床,而是成长的力量。作品对民族品格充满希望的深刻认识与提炼,让我们思考很多对生活很有益的东西,让我们感受到了奋斗的力量。
(三)作品对题材、人物的挖掘深入,即便是很日常化、生活化的细节,也让人感到很丰满很独特。同时,又通过小人物表现了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融合力。
(四)尊重艺术的初心一直没变。主创不追求流行的热门观念,不追求时髦性,更不追求喧嚣的、浮华的东西。而是以一种让人感觉到的沉静,做了一部有思想深度、有民族品格和长远意义的好作品。
二、艺术性特色鲜明:
(一)该剧是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导演综合运用了戏曲的艺术表现,将局部与整体、形体性与非形体性融为一体,大大丰富了表现力。尤其是序幕的舞台呈现,让形式的表现力冲破自身的局限性,让内容超越有意义有冲击力的形式。此外,舞台质感的粗粒性与艺术内容的艰涩性相呼应,找到了适合的形式来表达,并有机结合。
(二)艺术情景、情节很严谨,逻辑转化迅速,有机统一、严丝合缝,整部戏中没有一处倒叙。目前,很多戏都习惯使用倒叙来制造空间的分离,但是这部戏里却没出现过一次,这说明该剧是一部严谨、统一的作品。
(三)人物形象各具风采。尤其是几个主要演员,动作性很强烈、戏剧矛盾推进很快。让形象占领舞台,让人物形象说话,表达感同身受的情感。于是作品有一种穿透力,让作品融入历史,唤醒历史,成为历史光彩的一点。
三、几点建议:
第一点,小勤父亲的死非常突然。观众情绪上无法适应,剧情上也缺乏必要的铺垫。此处应在胡辣汤传统传承上详加描写,以增强文化符号感。
第二点,小勤生孩子是全剧高潮,这个创意是有艺术冲击力的。但有两方面问题有待商榷:一是动作过程层次、逻辑、形象不清晰,甚至有些混乱;二是形象提炼严重不足。对于形象的提炼,孕妇从躺着到站起来,是可取的,但是站起来之后便固定在一个地方,这是不合理的。要让孕妇从躺着到站起来、再从站起来到转起来。至于如何转起来,则需要从舞美上下功夫。可以将转动的小平台与大平台相结合,演员将自己的辗转腾挪与平台的旋转结合起来,形成个体与整体的有机统一,既增加了舞台的灵魂,又丰富了形象的表现力。
第三点,剧本的人物与事件太写实。就作品自身来说确实很严谨,但是建议增加一点形而上、精神层面的东西,给骨胳和肌肉加一点血和肉。
第四点,剧本原来略长,因此在优化删减过程中进行了大段块的删减,但这也导致了部分内容衔接不连贯。比如“一个荒民哪里敢想爱情”这段很好的唱段被删掉了;结婚的戏,连一束红光、一个进场都没有,在结构上造成了断裂。剧本中一些好的内容应该保留并浓缩,让戏显得更丰满。同时,现在舞台上的有些内容包括较多大段唱都还有删减空间。
第五点,本剧的题目叫“秦豫情”,但是舞台上基本上是说“豫”的奋斗故事,缺少了“秦”接纳河南人、给予兄弟般温暖胸怀的描写,建议在剧中增加“秦”的笔墨和色彩。
第六点,缺少一种恰当的方式将1942年迁移的背景介绍给观众,让时代背景更清晰。(光明网记者崔益明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