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冲突应加强偶然性,减少必然性
——在豫剧《秦豫情》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谢柏梁(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
豫剧《秦豫情》由西安的豫剧团演出,并有河南的多位主创人员加入,这体现出新一代的“秦豫情”。这部戏很好,段位高,提几点小的建议。
第一个建议,现在的题目叫《秦豫情》,“秦”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特定国家的说法,与之对应的中原地区在当时应是楚国;“豫”是河南的简称,与之对应的则是陕。将“秦”和“豫”组合在一起,穿越的历史幅度太大,反而显得不够对称。“河南担”是贯穿整部戏始终的,河南担担出了河南人与陕西人的深厚情谊。以“河南担”作为中心词更为贴切,且“河南担”听起来特别亲切,特别家常,与本剧的表演一致。
第二个想法,在当年,大量的灾民被饿死,但是在本剧中,从头到尾都没出现人饿死,而且这些难民都过得很好。即便是小勤父亲的死,也是在喝下一碗胡辣汤之后,死得很奇妙。这与历史事实不符。
第三个想法,戏剧冲突的偶然性过多,必然性不够。比如小勤把张大家的独轮车碰翻,然后两个人便走到一起,在情节发展中,没有新的危机加入,至于碰翻车的设定纯属偶然。
同时,把瓷器撞翻、两人纠缠、生情、母亲反对、将顽固的不同意进行到底……这样的情节过于平淡。这部戏讲述一群善良的人之间的冲突,然而整出戏没有坏人未必是好事。如果我是编剧,我会按照另一种演绎法,比如加入国民党反派人物。
第四个想法,当年一大批河南灾民在西安得到陕西人的救助,因此豫剧在西安也得到了保存。常言道,十个河南人九个半会哼梆子,梆子也是外乡的河南人维系乡情的方式。在《秦豫情》中没有看到河南梆子,很遗憾。《秦豫情》非常适合将河南梆子的元素融入到剧中,这不仅体现了河南剧种在西安的存在,还是戏中戏最专业、最深刻、最真实的呈现。应该在剧中加入一些河南梆子,多一些戏中戏。(光明网记者崔益明采访整理)
[责编:刘冰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