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木共舞,刻画西北力量
——访青年艺术家安静波
人如其名,安静波好静,喜欢独处。之所以喜欢版画,正是因为版画的创造性符合他的这一性格。
他有很多把刻刀。“刻刀如同手的延伸,有了它,版画就有了充满质感的独特绘画语言。”这些年的创作,一刀一刀下来,安静波手上的茧子厚了,也一刀一刀,慢慢刻下他对世界的表达。
不过,在2009年之前,学习美术教育选修油画专业的安静波从未想到,自己在很多年后,会成为一名职业版画画家。
安静波近照
大学毕业后,他去了银川,当过老师、做过美术培训,甚至开过印刷厂,游走在艺术的边缘。他的大部分同学,也都没有从事纯粹的艺术事业,“毕竟现实很骨感”。
2009年,安静波遇到了他的老师罗贵荣,由此进入了减版木刻的奇妙世界。
减版木刻,是从多版套印木刻中逐渐演变出来的一种版画创作形式,但制作过程却大不相同。减版木刻在制作程序上最有意思的是,每刻印一次都是一次毁版的过程,不能回头。
“同一幅画,第一版刻印制之后,在进行第二版创作时,也必须毁掉第一版形的部分。以此类推,每一版皆不同,直到一块画版再也不能使用。”安静波介绍。
在整个刻印过程中,必须一边刻印,一边不断调整图形或颜色,刀法可以更随心所欲、自由奔放。“可以跳跃性地印制,也可以一块版上几种颜色同时进行印刷,充满了无限可能性,当一幅版画完成,连自己都无法再复制一幅一模一样的。”
刀与木板的每一次刻划、摩擦,安静波都当之为一次深刻的对话。这其中,潜藏着各种可能。而因为减版木刻的连续性很强,在创作时必须沉心静气、全神贯注,失眠对他来说早已是常事。
如今回头望去时,安静波称自己这一路并非一帆风顺。第一次创作减版木刻时,画刻印的繁琐、劳累以及频频失误,让他甚至也生出放弃的念头。但他又说自己是幸运的,这些年来不断得到良师益友的点拨和鼓励。
2009年,安静波创作的第一幅版画《远方的城市》,入选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给了他巨大的鼓励。后来,《远方的城市之二》入选第21届全国版画展,《远方的城市之三》入选第12届全国美展,《寂静生长》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滚动资助项目……
“就像小孩得到糖果一样,艺术家也需要这样的‘糖果’,才更有勇气继续这条孤独的道路,同时也是对以后的创作的鞭策。”一路走来,更加坚定了安静波成为职业版画家的决心。他放下其他杂念,把时间和热情,都交给了减版木刻。
而在《远方的城市》系列之后,安静波也陷入某种程度的迷茫。大概画家都要经历或长或短的瓶颈期,真正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也不是那么容易被找到的。近两年,他开始有意识地探索不同的画法。
每一次新的探索,都是一次挑战,难度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打破自己固有的模式,有时候会有惊喜袭来,有时候又让自己陷入新的混沌。
在一次次探索里,安静波越发意识到,思想比技法更重要。“更重要的是我要表达什么,观照什么。”安静波说:“也许在最简单的语言里,能传递最打动人心的情感。”
在《寂静生长》中,安静波刻画了西海固山区人民为改善生活环境辛勤劳作的场景。画面以苍茫的高原大山及新能源元素为远景,主体是山区严重缺水的人们为追求幸福生活,与贫瘠的土地、与缺少的能源做斗争。
山川无言,整幅版画呈现出一种静谧的力量,但人的不屈不饶、奋发向上,让这片土地呈现出一种蓬勃的生长力,也让版画的最终呈现充满张力,又意味深长。
安静波作品:《寂静生长》
画中的西海固地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是黄土丘陵地区六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1972年还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但安静波对其“情有独钟”,经常深入那里采风,他觉得那片土地似乎有魔力。
当一次次进入固原、彭阳等县,安静波都会被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所折服、为黄土风情所倾倒、为质朴风俗所触动。“土地贫瘠,生命犹盛。人民信仰勤劳、信仰大地、信仰太阳、信仰希望。在城乡的变迁里,也会茫然,但始终守得住本心,又用力地生活。”安静波感慨道。
他在西海固的乡村日常中,仿佛找到了生命与自然最贴近的力量。“质朴、坚韧、绵长,这是版画最有力量的美。”如果说《远方的城市》系列,记录的是在城市扩张中人的孤独与焦虑,而《寂静生长》系列,想要记录的就是这样一种生长。
安静波认为,版画创作,有责任记录时代背景下的普通民众,记录变迁、记录勃发。西北大地上,质朴的人民正在用具体而微的努力,迎向新的时代,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依旧在,但他更愿意关注当下的生活,观照历史长河里适逢的这个年代。
对于未来的创作计划,安静波还将持续关注丝路地区,“开着车,在西北这片苍茫的土地上奔走”,通过系列版画建立起时间坐标,呈现更多方面的丝路风情和人民力量。
他说,绘画只是思想的表现形式,而艺术创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复杂过程。一个画家最重要的是,他对世界的认识、对土地的理解、对生命的尊重与思考,“厚积薄发,将所感所思,最终举重若轻地,在刻刀下、在画笔下呈现”。
这样的探索,还将贯穿他的版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