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舞杜甫一生跌宕,悟一朝兴衰李唐

舞杜甫一生跌宕,悟一朝兴衰李唐

2018-08-20 15:06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舞杜甫一生跌宕,悟一朝兴衰李唐

——舞剧《杜甫》“二改”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

  光明网讯(记者 崔益明)2018年7月21、22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舞剧《杜甫》在天桥艺术中心进行了“一改”之后的首演。不少观众慕名而来,现场座无虚席。更有此前已看过多场《杜甫》演出的外地观众,又“追”到北京连看两场。演出结束后,台上演员四次谢幕,很多观众迟迟不愿离场。7月23日,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组织专家、剧目主创团队以及观众代表召开研讨会,对该剧进行“集中会诊”,就“一改一演”的经验和遗憾,以及“二改”工作的重点、难点、实施计划等,进行了充分交流、热烈探讨,为进一步将该剧打造成精品之作出谋划策。

舞杜甫一生跌宕,悟一朝兴衰李唐
研讨会现场。

  修改促精品,厚积再薄发

  本着“聚焦于改、以改为主”的工作重心和“两改两演”的工作思路,一个月前,国家艺术基金组织专家召开了研讨会,对《杜甫》的修改提高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此次再度组织研讨,既是对该剧修改情况的中期监督,也是对剧目修改提高的一次助推。

  重庆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杜甫》执行编导赵婷介绍,6月听取“一改”研讨会专家意见和建议之后,主创团队在短时间内制定了修改方案,对剧目的内容、音乐、舞美都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并于7月初在昆明参加了“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引起较大反响。总编导韩真介绍到,此次修改重点是在内容方面加强了人物性、戏剧性,即进一步梳理“双生”杜甫的矛盾交织线索,增加展现两个杜甫的不同人物角色定位的舞蹈,强化杜甫内心思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对比;进一步提炼表现杜甫气质形象的典型舞蹈形象语汇,用更加鲜明的舞蹈语汇符号区分呈现“权”“妃”“妻”“民”四个阶层群体主题。韩真坦言,这样的修改大胆、高风险。因为《杜甫》追求美学上的视觉刺激、冲击力和写意感觉,此次修改使情绪更加丰满,叙事性内容增加,这可能会导致肢体线条感和形式流畅感上的减弱。同时,此次修改在视觉、听觉和结构方式方面也都做出了调整。音乐方面,删除了部分段落之间的连接,并通过提速的方式让节奏更紧凑。舞美设计方面,通过对舞美灯光的一些修改,进一步突出盛唐权贵与平民疾苦的对比,并为第二段双人舞中的杜妻替换了更破旧的衣服,增强角色的朴实感。

  研讨会上,国家艺术基金专家组及观众代表与舞剧《杜甫》主创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对加工修改之处表示认可。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教授于平谈到,2016年首演时就观看了该剧,并一直关注它的成长。于平认为,《杜甫》这样以历史文化名人为主题的舞剧,在创作上存在两方面的难点,第一是如何将人物杜甫融入到舞剧写意的意象表达中;第二是如何处理好杜甫与妻子的关系。目前来看,此次修改通过增强人物的戏剧性,调整呈现主题比重,强化人物形象,成功树立既是关注老百姓疾苦,亦是梁启超笔下“情圣”的杜甫形象。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徐丽桥指出,舞剧《杜甫》显示出了非常雄厚的实力,此次修改,主创团队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完善。徐丽桥认为,《杜甫》强烈的形式感、演员表演的完整度以及舞美设计的气势都让观众能够领略到舞剧的冲击力、震撼力。

  逻辑需加强,精神待升华

  在充分肯定该剧思想性、艺术性的同时,专家们指出舞台艺术没有止境,《杜甫》仍有提升空间。

  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罗斌指出,舞剧《杜甫》想表达的内容太大,缺乏对杜甫独到的、使他能够区别于唐朝的其他诗人的阐释,要从严谨的学术思维、文学思维、舞蹈思维和艺术学的角度综合考虑,做到将作品经典化。

  杜甫的价值不仅仅是一个诗人,他的精神是中国传统精神、传统文化的来源之一。《艺术评论》杂志主编唐凌指出,上半场将杜甫体恤底层民生疾苦的情绪表达得非常贴切,并在中场结束前达到高潮,令人心情震撼。她希望下半场能够将杜甫精神上最具光彩的、超脱于现实悲苦的 “穷亦兼济天下”表现得更加充分。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学院副研究员盖琪也认为下半场舞台呈现相对不足,她提出下半场部分舞段动作重复、戏剧冲突不强易产生审美疲劳,应该在肢体语言上做一些提升,同时将杜甫的精神再升华。同时,盖琪建议将线性的结构变成首尾呼应的环状结构。她认为,可以考虑在开头部分仿照结尾,出现两个杜甫并通过投影展示杜甫的诗句。这样既可以突出“两个杜甫”的线索感,也会让逻辑性更强,让观众更容易理解“两个杜甫”的关系。同时,首尾呼应的环状结构带有一种对历史的反观,使整部舞剧的结构更加清晰。

  针对“一改”研讨会上提出的没有充分利用“两个杜甫”的意见,中国歌剧舞剧院编导孔德辛指出,此次修改增加了很多“两个杜甫”之间的戏,“但还是觉得叙事缺乏一些合理性,老年‘杜甫’突然进来又突然消失,缺乏一定的逻辑关系,容易使观众感到困惑。”盖琪亦指出,在“两个杜甫”处理上,依然还让人觉得不满足,建议可以增加一段双人舞,将形式主体与客体相统一、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审美意象表现出来。对于编导韩真提出的冒险式的创作思维,同为编导的孔德辛表示理解,“年轻的编导要勇于尝试新的挑战,但对于诗歌片段式的叙事方式,应该寻找它们之间的合理性,毕竟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审美方式。”

  美感仍保持,细节需加强

  在表演上,研究中国古典舞的北京舞蹈学院副研究员田湉对《杜甫》中写意的形式感非常欣赏,她认为“丽人行”“兵车行”等众多舞段在形式感的探索上很成功,相比“一改”前的版本,在追求形式的同时,又增加了内容的表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结构上,杜甫不再以个人的形象出现,而是以群像出现,说明杜甫建立起了与“权”、“民”、“家”、“国”之间的关系,让杜甫个人的形象更立体,层次更丰富。中央民族大学舞蹈教研室主任马啸认为,应注重舞台形象和人物形象的统一,比如“权”,代表着权力,虽然在舞蹈技术上动作处理得很漂亮,但是人物感弱。对一个反面角色来说,他的动作要能代表该角色的形象,因此动作设计上应该更怪一些,个性化一些。唐凌认为开场部分杜甫和妻子的舞段还有待调整,她建议让妻子远远地望着杜甫,或许更吻合杜甫的形象特征。她认为,杜甫其实也有狂放不羁的理想,青春时代也曾豪情万丈,梦想仗剑走天涯。如果能够在故事前半部分增加一些这样的场景,会使得杜甫的形象更完整。对于演员在舞台上发声的行为,徐丽桥认为,演员出声很容易让观众从舞台营造的氛围和情绪中跳出来。同时,她还建议应该加强双人舞中个性化的特点,减少雷同。

  在舞美方面,徐丽桥指出,此前的版本中“弓箭舞”一段在舞台的呈现是分成上下两个层次的:下层舞台表现战乱场景,上层舞台则是宫廷舞蹈,展现了当时民不聊生、战乱频发的背景下,宫廷内依然歌舞升平,极具震撼力。但是在本次演出中,却因舞台的限制被取消了,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仍沿用之前的设计。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邓东源指出,在结尾部分展现的杜甫名诗竟呈简体,“简体的书法与杜甫所处的年代不符、与整部剧的风格不符、与古风音乐不符。希望舞美方面及时进行调整。”

  本次研讨会还邀请了一位观众代表鲁先生,他对杜甫的生平诗文颇有研究,热爱舞台艺术,也曾看过多场《杜甫》的现场演出。鲁先生被舞剧《杜甫》深深吸引,“剧中两个杜甫的自我批判令我感动,让我看到了杜甫的自我救赎,灵魂拷问。”这部剧引发了他强烈的自我反思: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自责、自问、自爱、自惜。同时他也提出希望剧组能够去杜甫故里采风,演员能再多读一些杜甫的选集,这样才能把杜甫的形象塑造得更加饱满。

  对于舞剧《杜甫》的每一次修改,主创团队都小心斟酌。他们广泛听取专家们的意见,也做了一番取舍。正如编导韩真说的:“每一个人看待一部作品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每一次修改,每一次演出都感慨良多。我们会积极听取专家们的意见,进行更好地打磨。”

  下一步,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将进一步加强协调,指导项目主体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在演中改、改中演,不断精雕细琢,推动舞剧《杜甫》向艺术高峰迈进。(崔益明)

[责编:刘冰雅]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 张凯滨:演技类综艺怎能靠槽点、笑点制造爆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