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助力民族音乐作品更上一层楼

助力民族音乐作品更上一层楼

2018-08-20 15:12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助力民族音乐作品更上一层楼

——民族管弦乐组曲《山西印象》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8年7月5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民族管弦乐组曲《山西印象》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研讨会上,专家组成员不吝赞美,专业、细致地总结了《山西印象》的优点、亮点。同时,为了将这个作品打造成精品剧目,也对作品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直言不讳、大方谏言,就如何进一步打磨提升展开了交流和探讨。

  潜心积淀打造山西名片

  山西省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造就了丰富的音乐元素,它不仅是民歌的海洋也是戏曲的摇篮。“我们就是将原汁原味、具有浓烈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素材,进行艺术化、现代化、专业化的提升和创作,将《山西印象》打造成一部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的原创艺术作品。”《山西印象》作曲王丹红介绍,该作品创作于2015年,当时整个乐团只有20多人,却幸运地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为了更好地进行创作,她专门去山西进行实地考察和采风,带回了丰富的资料,又对作品进行了二次创作。“经过三年的积淀,《山西印象》走遍了全国。可以说,是《山西印象》带着整个乐团腾飞了。”

  民族管弦乐奏响“民族风”

  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十分重视民族化,如何更好地呈现本民族的文化,形成独有的艺术表演风格,研讨会现场众多专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我把这台音乐会称之为‘三好’音乐会——写得好,(指)挥得好,演得好。它好听、亲切、朴实,写出了山西的风韵,是我们自己民族的声音,实在是太宝贵了。”专家研讨会上,中央芭蕾舞团一级指挥卞祖善给予作品这样的评价。但就乐曲的调式变化及和声运用,他建议在不离开晋韵的前提下要进一步丰富。

  陕西省歌舞剧院院长张效敏认为,《山西印象》立足本土,深挖地域文化,以地方音色为创作点,融入了丰富的当代表达,创作出了有时代感又接地气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不单单是一种地域文化的标志,更是中国精神、文化自信的体现。“目前的作品还缺乏生命的张力,应多用山西本土的音乐进行生命意义的探求。”张效敏建议可以融入一些中国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的内容进行表达。

  “管弦乐要更多地追求旋律的韵味,让音乐的气势延展到更深、更广的维度。”中央歌剧院音乐评论家景作人以东西方绘画做对比,建议将民族文化特点发挥到极致,来体现中国管弦乐的特色。另外,他还建议让作品的独奏部分也尽量融合到乐队当中,通过一进一出、时隐时现来增强作品的灵动性。

  “一提到民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老一套,因为传统的东西太多了,我们需要拿出一些新的东西。”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艺术指导臧云飞表示,《山西印象》是一个全新的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民乐独奏部分引人入胜,但由于民族乐器通常有着十分鲜明的特色,当和交响乐相融合时,让人听起来成分偏多,容易感觉到累,建议大齐奏的地方可以再精简一些。

  晋风晋韵锻造艺术精品

  听晋腔、品晋韵、睹晋艺、思晋史——民族管弦乐组曲《山西印象》试图以多角度、立体化方式呈现山西文化,让观众在看山西、听山西中,进而品山西、爱山西。那么,何为山西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如何将特色最大化地展现出来?围绕相关话题,现场专家进行了论证和探讨。

  在北京交响乐团首席指挥谭利华看来,民间吹打类乐器诸如小锣、云锣等乐器的使用,是山西省的一大特色,这一特点甚至可以代表中国走向世界。“民乐演奏乐器越多越乱,一定要注意扬长避短,尽量发挥每件乐器的特色,让音色听起来更精巧。”另外,他认为,山西口音是极具标志性的符号,能够凸显出当地的文化底蕴,建议作品中多加利用。

  此外,湖南省文联副主席黎晓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吴玉霞、陕西省歌舞剧院一级指挥冯学忠等专家表示,《山西印象》作为整个作品的标题,缺乏创新性、辨识度不够。专家们建议增强标题的文学意味,从文学的、晋风晋韵的角度确定一个更贴切、更有内涵的标题,这样也利于作品跳出小我的框架,打造真正属于整个民族音乐界的优秀作品。

  在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建议之后,山西省文化厅副巡视员陈燕萍表示,将对专家们会上提供的真知灼见进行梳理、总结,使这部作品真正表现出山西的特色、民族的特色。山西省文化厅将会继续督促剧目的进一步打磨、提升,推动《山西印象》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责编:刘冰雅]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梦归离》:命起殊途,大梦同归

  • 刘长宇:戏曲视角下春晚小品的角色经典化路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